家庭小酒坊“酿”出乡村振兴“好味道”
家庭小酒坊“酿”出乡村振兴“好味道”
在四川省剑阁县开封镇作坊村,有一座不起眼的小院,不时飘出阵阵酒香。这里就是缑朝满的家庭酿酒作坊,虽然规模不大,却以匠心独运、酒感醇厚绵密而闻名十里八乡。
缑朝满在酿酒坊中忙碌
曾经,创业对于缑朝满夫妇而言是件遥不可及的事。缑朝满和妻子均是三级残疾,上有两位年事已高的父母,下有正在读书的两个孩子,前几年又因发生意外,导致经济状况雪上加霜。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他深感迷茫。在开封镇村两级干部的积极鼓励下,他重新树起生活的勇气,在参加完县残联组织的技术培训会后,缑朝满拜原开封酒厂老师傅为师,学习古法酿酒技艺,自此缑朝满便开始了家庭作坊的酿酒之路。
创业之初,缑朝满夫妇坚定“真材实料、精益求精”的生产理念。“要想做出好酒,那就得把好每一个工艺关口,原材料要选好品种,发酵过程中必须选上好的酒曲,蒸料尤其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缑朝满一边说一边展示着他们烤酒时需要用到的工具。为了保证原材料品质,夫妻俩还种了40多亩土地,农闲时酿酒,农忙时劳作。如今,缑朝满酒坊已经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酿酒商户,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成都、绵阳、广元等城市,家庭年纯收入达10余万元。
“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我们一家6口人,老的老,小的小,残的残,不干哪有幸福可言?不能坐等要吃。”
缑朝满一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努力“自我造血”,实现增收致富,他们自力更生、奋斗不屈的精神感染了周边群众,同时也激励了其他脱贫户消除“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回忆起酿酒的初衷,是因缑朝满发现,当地人购买粮食酒多前往梓潼、绵阳等地区,本地缺少一家能酿好酒的工坊。而当时摆在他酿酒之路的第一道关卡就是缺乏场地及设备问题。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协调下,在国土、农业、市场监管所等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缑朝满很快便建好了生产用房、购入了酿酒设备并取得了营业执照,完成了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志愿者上门了解缑朝满夫妇近况
作坊刚开始生产时,由于两人身体原因,不方便对外推销,产品销路一直不好,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时,开封镇党委、政府积极动员辖区内商家酒楼购买,帮助他们打开销路。同时积极协调缑朝满夫妇与农户达成合作,购买当地优质的小麦、玉米、水稻、红薯等原材料,加强产业合作,既增加了当地老百姓收入,又降低了自身生产成本。
“两项改革”后,国家对于农村残疾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缑朝满在原有的残疾人困难补助资金基础上,还获得了鸡苗、肥料等实物补助。2022年,根据残疾人创业典型扶持办法,缑朝满酿酒作坊获得了6000元的政策补助。他常说,“是政府帮助我找到了自食其力的路子,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缑朝满在不断提升原有酒类品质的基础上,还同时发展新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他通过不断摸索,成功自创红薯酒,一经推出,便吸引很多新老顾客的关注,在尝过味道之后,大家纷纷赞不绝口。除此之外,缑朝满夫妇还践行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在酿酒、种地的同时,充分利用酿酒剩下的酒糟、麸皮等物质,变废为宝,发展生猪、肉牛、肉羊养殖产业,走上了循环发展之路。
“做生意哪有一帆风顺的,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但我不能因为自己残疾就忘记自己身上该肩负的社会责任。”随着缑朝满酒坊规模持续扩大,开封镇党委政府顺势引导缑朝满夫妇带动周边群众就业,每到酿酒时节,他们会聘请周围的邻居和脱贫户来作坊帮忙。“工资给他们开100元每天嘛,反正每个人在我们这儿一年做完还是要挣一万多。”同时,对周围有想学习酿酒技艺的群众,缑朝满也是大开方便之门,不遗余力亲自指导学习。
“虽然我和我老婆都是残疾人,我们的手脚比别人短一点,但是我们的人生不能比别人短,我们反而要靠这双残缺的手脚致富奔小康。”缑朝满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