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兵贵胜,不贵久":特种作战中的速战速决之道
孙子兵法中的"兵贵胜,不贵久":特种作战中的速战速决之道
孙子兵法中"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在现代特种作战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特种部队的作战特点,结合摩加迪沙之战等历史案例,深入探讨了速战速决在特种作战中的重要性。
1.兵贵胜,不贵久
国战之法
孙子兵法在作战篇所讲的理念,本身是关于国家间战争的成本问题。
战争消耗资源巨大,不能轻易发起战争,如果打仗无可避免,将领要懂得因粮于敌,要速战速决。
特种部队执行非常规战争任务,这在特殊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恰好契合了这种理念:借助当地力量,以极少本国资源取得不成比例的战果,甚至实现战略意图。
为此我们可以说,非常规战争是针对这个成本与收益的矛盾,在孙子兵法之外的第三条可行的军事策略。
战争是宏大的叙事,需要战略层面的考虑,但是从战术层面上,我们一样可以用孙子兵法的理念来指导特种作战。
指导特种作战
孙子在作战篇里讲:“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大意是,打仗只听说老老实实地寻求快速胜利的,没有见过弄巧立异陷于持久而有好处的。战争持久而国家有利,这是不会有的事情。
曹操注释:“兵贵神速,久则生变。”
杜牧也讲:“速则乘机,久则财竭。”
所有这些道理,都在讲“速胜”对于作战的重要意义。
这一讲我们以“突袭”任务为基点,讲一讲为什么速战速决在特种作战中尤为重要。
“突袭”是特种部队所担负的一种典型作战任务,通常要求特战单位快速猛烈完成作战任务,然后短时间内消失,不陷于战场泥潭。
突袭的关键在于时间,当指挥员制定行动方案时,重点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在撤离窗口内离开现场。
撤离窗口是指特种部队完成现场任务后,可以容许撤离的时间区间,在这个区间内离开就是安全的,是没有后果的。
如果错过了这个窗口,超时了,可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直接和间接后果。
比如可能的政治影响。
在境外执行突击任务,特种部队要避免与当地军警产生冲突,在攻击目标,制造出动静后,当地警方甚至军队会迅速响应。
这个军警响应的时间,就是撤离窗口。
在2011年海神之矛行动中,美军情报部门一直在监控巴基斯坦空军的响应状态,当巴军F-16战斗机起飞时,执行任务的海豹六队就必须在14分钟内离开现场,才不会与巴基斯坦军队产生正面冲突。
比如敌人的支援。
在针对重要目标的突袭任务中,很多目标的周边也会有其他敌军的驻扎。
突击这个目标后,支援的敌人会从另一个据点赶过来,这个敌方支援的时间,就是完成现地任务所允许的时间,必须在这之前完成撤离,确保不与更多敌人纠缠。
二是考虑敌人的反应时间。
从目标国家或目标阵营的角度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第一点有重合。但是从单一目标的角度看,“反应”也包括目标本身的反应。
所有的突击作战,都希望在敌人没有完全反应之前,就完成任务。
比如反劫持行动。
突击单位前期需要做非常周密的筹划准备,行动展开后,也需要秘密占领各个突击发起位置。
一旦攻击开始,就需要最短时间抵达人质所在位置,如果拖延太久,劫持者就可能杀害人质。
“杀害人质”就是敌人对突袭的反应,是突击单位需要竭力阻止的。
2.摩加迪沙的启示
孙子曰:“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
意思是,军队长期在外作战,造成国用军费供应困难。部队军心磨钝,士气受挫,力量消耗,锋利不再,物资耗尽。
对于执行突击任务的单位,可以理解为,部队武器弹药不足,装备补给缺失,军心士气低沉,能量意志耗尽。
哥特蛇行动原计划在30分钟内完成抓捕,却因持续意外和行动失误,拖延至15小时,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久战必败”的规律。
通讯混乱,错过撤离窗口
15时47分,三角洲完成抓捕,作战目标此时已经实现,本应立即撤离。
但是因为通讯问题,车队和特种部队“相互等待”了30分钟。
艾迪德的部队此前就已经点燃轮胎,告知全民进入战斗状态,同时用扩音器广播:“出来为你的家园战斗!”。
无数索马里人拿着武器,从家中走向街头,向美军 所在的方向聚集。
坠机救援,陷入泥潭
车队撤退途中遭到袭击,产生了一定伤亡,但是不影响整体局面,如果当时能够离开摩加迪沙,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但是在16时20分,直升机Super 61被RPG击落;16时40分,另一架黑鹰直升机Super 64坠毁。
指挥部被迫分兵救援,然而地面车队因路障与通讯问题绕路多次,第十山地师的快反部队也遭伏击后折返,空中仅存Super 65与Super 67提供支援,火力捉襟见肘。
美军部队逐渐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无法抽身。
弹药耗尽,士气低落
入夜后,游骑兵弹药逐渐耗尽,一些士兵甚至与民兵徒手搏斗,特遣队在城市中被民兵全面包围,随着战斗持续进行,肾上腺素逐渐耗尽,士气逐渐低迷,战斗意志下降。
直到JSOC请求联合国部队支援,在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美军部队才得以安全撤离。
哥特蛇行动的特遣队深陷巷战泥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充足的准备和强大的火力配置。
首先是特遣队没有申请成功AC-130和装甲车的支援,在火力上存在较大漏洞。
同时游骑兵因为轻敌,一方面没有带夜视仪,导致在夜间战斗时失去了很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很多士兵为了减重,拆了防弹版,少带了很多弹药,这又导致进一步伤亡,以及造成后期弹药不足的情况。
总之,哥特蛇行动的核心问题,正印证了孙子兵法在作战篇所讲的理念——持久作战将导致资源不足、士气低沉以及产生其他意料之外的情况。
特种部队在敌占区执行突袭任务,一旦没有及时抽身,无论单兵战斗能力有多强,都将会陷入他们所无力面对的战场泥潭。
3.与时间赛跑
总结来说,执行突袭任务就是在与时间赛跑。
特种部队行动,时间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无论任务进展看起来有多顺遂,这柄剑始终悬在行动队员的上方,一刻也不能松懈。
通过研究孙子兵法关于“速胜”的理念,结合特种作战规律和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总结三点关于突袭作战中时间把控的规则。
第一,必须在撤离窗口内完成任务,如果即将超过时限,宁可不完成任务,也要离开行动区域。
酸性策略行动是一次经典的营救作战,在“正义事业”行动的大背景下,三角洲部队乘坐小鸟直升机从莫德罗监狱楼顶进入,一路清理目标,解救人质“科特·慕斯”。
这是一类典型的境外营救作战,巴拿马国防军的部队就在附近驻扎,可以在短时间内靠近行动区域,因此营救部队必须快速离开。
在实际任务中,直升机因为过载,导致升力不够,中途坠落,营救分队就很快陷入巴拿马国防军的包围。
这就是错过了撤离窗口。
由于任务当时是在入侵巴拿马的大背景之下,所以美军增援部队得以及时赶到,才顺利挽回局面,否则如果是在任何其他单一的营救任务中,这次坠机都将造成惨痛的后果。
第二,反劫持行动,一旦展开攻击,必须最短时间控制并保护人质。
反劫持的核心始终是解救人质。
如果能同步消灭敌人,自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能,至少要能控制和保护人质。
1994年马赛劫机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GIGN突入被劫持的8969次航班客机后,尽管与恐怖分子交火长达二十分钟,但是与此同时,从机舱中部突入的队员,第一时间就控制了大部分人质,并在五分钟内完成了疏散。
多数人质得到拯救,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战例。
与此相对的,2010年马尼拉巴士劫持事件。
突击队发起攻击行动,就是在冒着恐怖分子杀害人质的风险。
时间就是一切。
但是菲律宾的反劫持单位发起攻击后,没能第一时间破拆巴士门窗,这直接导致了劫持者门多萨开始屠杀人质,用M16步枪从车头开始,一个一个射击乘客头部,酿成惨剧。
第三,战术优势只在行动初期发挥最大效用。
2012年的班加西之围中,GRS小组负责守卫中央情报局班加西基地Annex,在战斗初期,GRS能够利用夜视仪优势压制住班加西暴民。
但是随着夜晚流逝,作战小组的精力逐渐耗尽,激情转变成恐惧,同时敌人不断调整战术,以适应和利用黑暗,同时使用强光照射,不断削弱GRS的技能优势、装备优势、夜战优势等。
虽然班加西之围是防卫作战,但是关于这一点的逻辑是相同的。
如果是夜间突袭行动,特种部队会制造黑暗环境,利用夜视仪优势快速清理目标。
有两种情况。
一是凌晨时分的突击,意在趁敌人还没清醒,还在睡眼惺忪时就实现作战意图,一旦敌人做好战斗准备,这种优势也就不复存在。
二是突击时刻室内还有灯光,则可以选择切断电源,在敌人还没来得及适应黑暗或寻找照明设备之前,就迅猛突击,完成任务。
不论如何,从任何一方角度看,当意识到对方具备某种优势时,自然就会想办法应对,会尽可能消除对方的优势。
因此对于力图把握战场主动权的特种部队来说,就应该尽可能充分利用初期的战术红利,把握优势窗口,最短时间实现任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