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探寻郑板桥文化,传承清廉为民精神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探寻郑板桥文化,传承清廉为民精神
2025 年 2 月 5 日,曲阜师范大学古韵寻迹实践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与对清廉精神的追寻,踏入潍坊郑板桥纪念馆,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实践之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这位清代文学与艺术领域的璀璨之星,以 “诗书画三绝” 享誉四方,身为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其在潍县任职的七年,是他践行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报国” 志向的高光时期,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瑰宝。
走进位于潍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中部的郑板桥纪念馆,这座单层仿古建筑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馆内 1800 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书画、拓片、案牍、篆刻等珍贵展品有序陈列,每一件都承载着郑板桥的传奇人生。在解说员的引领下,实践队员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深入探寻郑板桥的生平事迹。
乾隆十一年,郑板桥从范县调任潍县知县,却遭遇了连年大灾,海水倒灌、旱涝灾害接连不断,潍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城内乞讨者众多,城外哀号遍野,甚至出现 “人相食” 的悲惨景象。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郑板桥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担当,打破常规,当机立断开仓赈灾。尽管按清代律令,动用官仓需先获朝廷批文,否则将面临重罪,但他心系百姓,毅然决定开仓借粮,令百姓领券领取粮食。秋后百姓无力归还,他便烧掉债券,百姓感恩戴德。不仅如此,他还倡导官吏捐款,带头捐出自己一年的 “养廉银”,并刻下 “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的图章表明决心,带动一众乡绅纷纷解囊。他要求有粮富户平价卖粮,严厉打击哄抬粮价的奸商,广开粥厂,让富户煮粥救济饥民,还以工代赈,大兴工役修城凿池,从乾隆十三年十月到次年三月,修城工程顺利完工,救活无数灾民,恢复了地方经济。
在日常政务中,郑板桥勤政为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与百姓亲如一家,还不忘敦风化俗、倡文重教。队员们还听闻他巧妙回应上级送礼的趣事,对他的智慧与正直钦佩有加。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们感慨万分。郑板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祉的一生,他的清廉、担当、爱民精神,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熠熠生辉。在新时代,这种精神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培养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古韵寻迹实践队的队员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传承和弘扬郑板桥精神,让清正廉洁、关爱他人的风气吹遍社会各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