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与大脑:孤独者为何难以认同大众文化?
孤独感与大脑:孤独者为何难以认同大众文化?
孤独感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一项最新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揭示了孤独感与大脑认知之间的关系,发现孤独的人在看待名人时,大脑的反应方式与大多数人不同。这一发现为我们深入理解孤独感提供了新的视角。
Via:Pixabay
一项新研究结果表明,孤独与偏离社会主流认知紧密相关,特别是在对知名名人的看法上。根据最新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孤独的人在大脑里看待名人的方式,竟然和大多数人都不一样。
在我们的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孤独个体对知名名人的神经认知模式竟与周围人群截然不同。这些孤独感较强的人在脑海中勾勒名人形象时,使用的“语言”和“描绘方式”都显得异常独特,仿佛他们活在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里。这一研究已经发表在《传播心理学》杂志上。
孤独的感觉就像是被世界遗忘在角落。它可能悄悄降临在生活的转折点上,比如搬家到新城市、失去挚爱的亲人,或是退休后的空巢生活。有时候,社会的不接纳或是缺少贴心的朋友,也会让人感到孤立无援。
长期的孤独不仅影响心理健康,导致抑郁、焦虑等问题,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甚至影响到寿命。孤独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对社交关系中的疏远特别敏感,难以建立或维持深厚的人际关系。他们对社交活动的态度也可能变得消极,形成恶性循环,使孤独感愈发强烈。
对于老年人来说,孤独尤其令人担忧,因为它与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症等健康问题密切相关。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孤独可能阻碍他们的社交发展和学业成绩。
该研究的作者蒂莫西·W·布鲁姆(Timothy W. Broom)和他的同事对孤独者的大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推测,孤独的人在看待流行文化,如明星等事物时,大脑的反应可能与大多数人不同。换句话说,他们的思考方式可能有些“独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孤独的人总觉得自己的想法难以被他人理解,这也是孤独的一种体现。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科学家们进行了两项研究。在第一项研究中,他们招募了80名20多岁的年轻人,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扫描他们的大脑。在扫描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评估自己、亲近的人、熟人以及五位知名名人(如贾斯汀·比伯、艾伦·德杰尼勒斯等)的特点。同时,他们还对自己与这些评价对象的亲近程度进行了打分,并使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感量表来评估自己的孤独感。
第二项研究则采用了在线调查的方式,涉及923名平均年龄为40岁的参与者。他们被要求回答一系列关于名人的问题。首先,参与者需要从一份包含10位名人的名单中选出自己熟悉的人。然后,研究人员会从他们的名单中随机挑选一位名人,要求参与者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位名人,就像向朋友介绍一样。接着,参与者需要对自己与该名人的亲近程度进行打分,并评估该名人是否具备所提供的各种心理特征。
第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孤独参与者对名人的神经表征与其他参与者不同。研究团队特别关注了内侧前额叶皮层这一大脑区域,它负责编码和检索社会知识。通过对比参与者在执行名人评价任务时的大脑反应,研究人员发现,孤独者在这一关键区域的大脑活动模式与非孤独者大相径庭。这可能意味着,孤独者在思考名人时,采用的是一种更为独特和不寻常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还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五位名人中,参与者对贾斯汀·比伯的神经表征形成了特别强烈的共识。这显示了大众在某些名人形象上的共同认知。
在第二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谷歌通用句子编码器进行文本分析,深入探究了参与者对名人的描述。他们通过计算所有参与者文本对之间的语义相似性,发现孤独者的描述往往与非孤独者的描述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孤独者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对名人的看法不够准确,或未得到周围人的认同。
“共同的现实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社会纽带的桥梁,也是增强自我认知信心的源泉,因为它得到了他人的验证。”该研究的作者总结道,“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孤独与偏离社会主流认知紧密相关,特别是在对知名名人的看法上。”
“孤独不仅与对名人特异(不寻常、独特)的神经表征相关联,还与更多关于名人的特异性交流相对应。当非孤独者之间对某位名人形成强烈共识时,孤独者却往往感到自己的想法无法得到周围人的认同。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客观地体现在他们对当代文化的特异认知上,这种认知偏离了大众的共识。”
这项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孤独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视角。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它主要聚焦于慢性孤独感的评估。在现实生活中,孤独可能是一种暂时或过渡性的状态。因此,这些发现是否仅适用于长期孤独的个体,或者是否也适用于经历短暂孤独体验的人群,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