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教:北亚地区的巫觋宗教传统
萨满教:北亚地区的巫觋宗教传统
萨满教是分布于北亚地区的一种巫觋宗教,主要存在于满族、蒙古族、中亚和西伯利亚等地。萨满(Shaman)被认为具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等能力。萨满教起源于史前时代,最崇拜萨满教的地区包括伏尔加河流域、芬兰人种居住区、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
信仰崇拜
崇拜自然
萨满教崇拜自然,包括火、山、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例如,鄂伦春人每年春节向太阳神(德勒钦)叩拜,农历正月十五或二十五日向月神(别亚)磕头,祈求一年安吉。他们还认为北斗星能赐人长寿,亦应叩拜。
崇拜动物
萨满教对动物也极为崇拜,尤其是熊。鄂温克、鄂伦春人认为熊是自己的先人,禁止猎捕。如果猎到熊,需要举行仪式,割下熊头,放在树架上,大家跪下对它敬烟叩头祝祷,并举行一系列仪式。
崇拜祖神
萨满教崇拜的主体是祖神。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祖神,多是氏族内亡故的曾祖父以上男祖先。萨满常称“斡娇如”萨满,意即祖先传下来的。他们是被祖神看中而当萨满的人,宗领氏族的主体祖神,举行宗教仪式时,要恭请祖神降临附体。
祭祀活动
奥来那楞
萨满教传统的隆重祭祖仪典,全体氏族或部落成员参与祈祷人畜平安、农牧丰收。氏族新萨满领神仪式亦常同时举行。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多于春季举行,又称“四月会”。
求“乌麦”
为婴儿抓回灵魂的仪式。在古突厥语中,乌麦一词含胎盘之意,雅库特人认为它是一种吉祥的小鸟,供奉乌麦能使人丁兴旺。额尔古纳河鄂温克人小孩患重病,认为病儿灵魂去另一世界了,须以驯鹿、犴为祭品,请萨满举行求乌麦仪式,抓回灵魂。
送魂
鄂伦春和鄂温克人丧葬时,多举行萨满送魂仪式,即扎一草人,系上多根细线,身着孝服的死者子女或其他亲人各牵一线,萨满也握一线念咒祷告,请死者勿恋家人旧地,赶快离去。然后用神棒将线—一打断,尽力将草人远抛,认为死者灵魂就随之远去。
祈求猎物
鄂温克、鄂伦春猎人每遇出猎不利,常举行这类仪式,即用柳条编制鹿、犴的模型,置于平常供奉神像的位置上,以弓箭或卸掉弹头的猎枪向模型射击,在场的氏族或家族成员纷纷说:打中了!打中了!猎人随即佯装剥皮掏取内脏,放在棚架上祭祀。
求雨和止雨
林区鄂温克人将打死的啄木鸟放在水上,鸟嘴朝上张开,然后挂置树上,认为可以得雨。取松树条穗,倒绑在细木杆上,再将薄木片一端穿孔系上绳线,用手快速摇转,发出风声,认为可以吹散乌云,止雨放晴。
占卜
在信奉萨满教诸民族中颇为盛行,方式繁多。有枪卜、骨卜、筷卜等,辉索木地区鄂温克人还有“笊篱姑姑”卜,主要卜问患病者触犯何种神灵和吉凶休咎等。
跳神
萨满中的跳神,跳神一般在三种情况下进行:其一,为人治病;其二,教新萨满;其三,举行祭神仪式。
艺术表现
萨满音乐
萨满音乐是歌、舞、乐的综合体;也是宗教、民俗和艺术的综合体。在萨满教里,音乐就是生活本身。在这种音乐观支配下的萨满跳神音乐,是一种与神沟通的特殊语言;而神鼓和腰铃则是萨满使用这种语言的专用工具。
音乐形式
萨满音乐的主要形式包括单鼓和太平鼓。在“单鼓”活动中,“鼓与腰铃并用”依然是其在乐器使用上的基本特征。神将(与满洲的萨满相类)使用神鼓和腰铃请神、颂神、送神,驱魔逐妖。太平鼓在华北大地和京郊仍然余音不止,成为当地妇孺皆好的民间鼓舞。
分布
萨满教曾流行于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如通古斯语族的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突厥语族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以及蒙古语族的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等。每个民族对萨满的称呼也不一不致。蒙古族把男萨满称作“勃额”,把女萨满称作“奥德根”。雅库特人称萨满为“奥云”。达斡尔族称萨满为“雅德根。”塔塔尔族、哈萨克族等称萨满为“喀木”(KAM),也有称“奥云”或“巴克西”的。
萨满教的本质像其他宗教一样,是关于神灵的信仰和崇拜,因此不应该把它排除在宗教之外。萨满教在宗教意识之中确立了各种具体的信仰和崇拜对象,并建立了同这些对象之间或沟通、利用、祈求、崇拜,或防备、驱赶、争斗等宗教行为模式萨满服务其中的社会组织约束并规范了其社会的共同信仰和各种宗教行为,决定了萨满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作用,并利用它们服务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社会组织体制。因此萨满教应看作是以信仰观念和崇拜对象为核心,以萨满和一般信众的习俗性的宗教体验,以规范化的信仰和崇拜行为,以血缘或地域关系为活动形式三方面表现相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