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课堂 | 怎样培养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家庭教育课堂 | 怎样培养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不知道你听过“恐辅症”这个词没有?它形容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就像渡劫,一辅导就情绪失控、血压飙升的一种当代“疾病”。在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孩子学习的今天,患有“恐辅症”的家长绝不在少数。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那就是鸡飞狗跳。从让孩子写作业开始,到作业完成为止,不少父母处于几近崩溃的边缘。
没催个三五遍孩子是不会开始写作业的。好不容易坐到书桌前,翻开作业准备写时,一系列的事儿又来了,要喝水、要上厕所、玩橡皮、肚子疼……动笔开始写了,哪儿哪儿都不会,任是你怎么教,孩子就是不开窍。等催促孩子写完,都不知道几点了……
然而,父母承受这样的“折磨”不是一天、两天就完事儿了,而是成年累月,天天如此!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将父母们从“恐辅症”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孩子的内驱力一旦形成,不仅父母能得到解放,并且孩子会主动学习、爱上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不会差了,这才是一举两得。
那么,怎样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将主动权交给孩子
很多家长有一个误解,将孩子盯得紧、管的严,成绩一定会提高。这类家长通常忽视了自主感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
什么是自主感?简单来说就是自己能选择、决定自己做什么!自主感是人的需求之一,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做什么都无法选择,肯定不会有做某件事的动力。没有选择的自由,内驱力就无从谈起。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不妨将主动权交给给孩子,让孩子拥有自主感。首先,在生活上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周末去哪里玩,早上吃什么,今天穿什么衣服等等。其次,在学习上不要“严防死守”,要适当放手。将学习的责任教给孩子,作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时候做,都要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打扰,做完之后再统一检查不迟。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对事情有掌控感,孩子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才会产生由内而外的动力。
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成就感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内驱力的重要来源。一个孩子之所以愿意做某件事、对某件事感兴趣,说明这件事能满足他的某些需求,成就感就是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那些沉迷手机的孩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手机游戏中所设置的一套完整的升级奖励机制,能让孩子在打游戏过程中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成就感。同样的道理,要想孩子在学习上拥有内驱力,就必须让孩子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
许多家长的做法却恰恰相反,总喜欢用打压的方式:“光语文能考高分有什么用,偏科这么严重一切都是白搭!”“考个班级16名就这么高兴啊,进入班级前五再显摆吧!”“你看看这么简单的题都错了,本来可以得更高分的,长点心吧!”只看见孩子的缺点,看不见孩子的优点与进步。以为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其实是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一点一点的消磨殆尽。因为孩子明白,即使自己再努力,父母也不会满意,他得不到丝毫的成就感。
那要怎么做呢?从孩子感兴趣的学科入手,多鼓励孩子,多找孩子的优点,多看见孩子的进步。一旦孩子在学习上肯定大于挑剔,他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就会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兴趣,内驱力也会随之而来。
警惕“外驱力”的反噬
和“内驱力”相对的是“外驱力”。许多孩子之所以“内驱力”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过度的依赖于“外驱力”,导致“内驱力”逐渐丧失。
父母给孩子的学习任务层层加码;对孩子的学习严格地监督;经常告诫孩子“爸妈挣钱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学习”;给孩子灌输“不好好学习这辈子就完了”的思想……还有一些父母喜欢用物质的奖惩机制,如这次靠近班级前五,奖励你500元钱;数学没到90分,一个月不能玩手机……
这些做法就是施加“外驱力”!“外驱力”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是后劲却不足,时间长了就不怎么起作用了,孩子也会觉得力不从心。当孩子过度依赖外力的时候,就像一辆没有动力的车,你推它一下,它就向前走一点,你不推它,它就会在原地不动。一旦外力减弱或者消失,孩子就会被“打回原形”。
所以,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先要戒掉“外驱力”。另外,帮助孩子树立长远的目标,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以身作则等等,都有利于孩子“内驱力”的培养。
鸡蛋由内部力量打破是成长,而由外部力量打破只能是食物。希望父母们能从孩子生活、学习的小处入手,认真做好上面的这三个方面。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你终会迎来孩子的“开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