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稀有姓氏由来,有个“第五”姓,还有个最长的姓
中国部分稀有姓氏由来,有个“第五”姓,还有个最长的姓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众多独特的姓氏。从单字姓到复姓,从常见姓到稀有姓,每个姓氏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罕见姓氏的由来,带您领略中华姓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的姓氏。
我们所熟知的,成书于宋代的《百家姓》中就收录了单姓和复姓共504个;明朝陈士元编写的《姓镌》也收录了单姓和复姓,共3625个;另外在1996年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姓氏更多,共计11969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
这当中常见的姓氏多是单字的,当然复姓也不少,可九个字的姓氏您听过吗?据《中华姓氏大辞典》中的记载,就有一个人的姓氏是由9个汉字组成的,这9个字分别是“爨(cuàn)邯汕寺武穆云籍鞲(gōu)”。
那么我们的姓氏为何会如此纷繁复杂呢?其实这个跟氏族有关。
在现如今的100个大姓中,有69个姓是属于黄帝族,另有12姓是由黄帝和炎帝等族共同形成的,出自黄帝族的姓氏大概占到了80%以上。所以说黄帝是我们中华姓氏的共同始祖。
那么这些多字、罕见的姓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据有关专家介绍,这些主要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衍生而来的,或者是与民间传说有关。
比如十分罕见的采姓,其分布就很广泛。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赐二弟吴氏改为采姓,其后代就以采为姓了;二是说春秋时有个戴国,大概在今河南兰考一带,戴公的后人就有人以采为姓;三是说出自纪姓,据传黄帝之子夷鼓氏封于采,也就是临近现在的北京,其后代有人以地名为姓。
另外民间传说,这个采姓则是由皇帝一时兴起给改的。说他们的祖先原来是姓米,到了明朝嘉靖皇帝时,米氏族人米自详在朝为官,由于政绩突出,深得皇帝赞许,于是嘉靖皇帝就给“米”字上面加了一撇,意味着给米自详加了一顶官帽,世代流传下去。
就这样,“米”姓就变成了“采”姓,一直流传到现在。
接着我们再来看个“第五”姓,其具体来源说法也有两种:
一是当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把战国时齐国的后裔给迁徙到了现在的湖北房县一带。在迁徙齐国的田姓贵族时,由于他们人口众多,所以刘邦就下令将“田”姓给改掉,以数字来区别,分为“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二是据传当年荆轲刺秦王时,随行的有五位勇士,后来刺秦失败,五位勇士逃跑了,为了躲避秦人的追杀,于是各自隐去了自己的姓名,分别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五”。
现在国内并不多见的“第五”姓就是这样来的。
现如今,在谒祖寻根的意识下,越来越多的稀有姓氏后人,开启了寻找他们不平凡的“祖荫”之旅,这也正是国人惯有的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你也在其中吗?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