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大城就在苏州古城位置!金城新村遗址考古佐证拙作结论
阖闾大城就在苏州古城位置!金城新村遗址考古佐证拙作结论
“子城重现——金城新村遗址考古成果展”近日在苏州五卅路金城新村西南角一幢建筑内开展。作为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和城市考古的重大突破之一,金城新村遗址出土文物为苏州古城就是2500多年前的阖闾大城(又称“吴大城”)提供了强有力的考古实证,也佐证了笔者长期以来坚持的阖闾大城位置观点。(参见拙作《阖闾大城究竟在哪里?》)
南宋《平江图》中的子城
《阖闾大城究竟在哪里?》提到:“ 对于阖闾大城的位置,笔者的观点是,还是在今天的苏州古城位置,木渎古城可能是诸樊所建吴国都城”。随后,笔者交代了这一判断的三个理由,其中第二点是:“苏州古城目前发现的早期城墙基础多为汉代,不能证明苏州古城始建于那个时期。因为苏州古城地下并没有进行密集探挖,发现的汉代以前的东西不多也就十分自然了。另外,考古部门并未掌握苏州古城地下全部遗址遗物,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平江实验学校停车场工地地下出土了史前陶器(可称'良渚黑衣双系罐’),被苏州大学博物馆原馆长、博导、原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张朋川教授鉴定为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文物 。这是苏州古城区首次在地下发现良渚时期文物,但苏州考古部门却不知情。”
金城新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照
金城新村遗址的考古,是上文所说的“苏州古城地下并没有进行密集探挖”(这当然是以前的事)的后续。这是为配合苏州五卅路子城片区启动金城新村地块改造建设,而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进行的考古挖掘,由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担纲。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面积、针对性的考古工作,累计发掘200平方米,最大挖掘深度5.9米,发现灰坑和水井等遗迹现象30个,出土板瓦、筒瓦、瓦当、陶管、陶鼎、陶鬲、陶釜、陶拍、陶范等完整及可复原器物260余件(组)。这次考古发现的大量密集性叠压堆积的建筑构件,为历年来苏州城市考古所罕见。
金城新村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陶鬲、陶鼎、陶支座
此次考古发掘发现的秦代“右”字铭文筒瓦(标签上写为“陶筒瓦”)和网格云纹瓦当等重要文物,成为专家确认金城新村一带为秦会稽郡治所(衙门)位置的关键证据。秦始皇陵博物院副研究员付建指出,金城新村遗址出土的秦代陶筒瓦当等的制作工艺、纹样特征与陕西秦代建筑遗存所见器物特征高度一致,据此可以推测出此工艺与纹样的瓦当应是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地方控制而传播至苏州地区的,是秦推行郡县制、实行“大一统”的有力佐证。
而《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少府属官有左右司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刘瑞指出,金城新村遗址出土的秦“右”字铭文陶筒瓦的“右”字,即是右司空的印记。右司空是当时土木建设部门的主官之一,带有右司空的印记只能用于官府的高等建筑。当时在苏州最高等级的建筑就是秦会稽郡官署(秦代会稽郡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今苏南、上海、浙江、福建一带)。
现场展出的金城新村遗址出土物——带“右”字戳印的秦代陶筒瓦实物
现场展出的金城新村遗址出土物——秦代网格云纹瓦当介绍【展板上标为“陶筒瓦当”(四分界云纹+方格纹)】
结合《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的“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南宋《吴郡志》“阖闾城,吴王阖闾自梅里徙都,即今郡城”“春申君黄歇使其子为假君,留吴;秦始皇二十五年并天下,以吴越地为会稽郡,治于吴;汉因之”等的记录,可知从阖闾大城—楚春申君封邑(吴墟)—秦汉会稽郡城—吴郡郡城是一脉相承的,进一步佐证今天的苏州古城应为当年的阖闾大城所在地,由此证实了苏州2500多年的建城史。
现场展板上介绍的苏州子城变迁
金城新村遗址考古给我们提了个醒:研究历史文化,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在全面、深入开展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判断。此外,相关部门、机构不可能掌握所有历史文化线索,社会各界如发现线索,不妨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反映,从而一起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利用、为中华文明的探源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工程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