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形意、八卦三大内家拳练法区别与入门标志
太极、形意、八卦三大内家拳练法区别与入门标志
太极、形意、八卦作为中国武术的三大内家拳,各自有着独特的练法和特点。形意拳如同阵地战,讲究硬打硬上;太极则似伏击战,强调引进落空;八卦则像游击战,注重走圆转掌。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种内家拳的练法区别及其入门标志。
太极拳:以柔克刚,阴阳相济
太极拳源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像,演变八卦。它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等理论,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性质、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符合人体结构和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拳术。太极拳的基本方法包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
在太极拳中,八种劲法中以掤劲最为重要,它是八劲之本。掤劲如同弹簧力,又如水托舟,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太极拳的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曾形容“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八卦掌:身捷步灵,随走随变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八卦掌的特点是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与对方交手时身体起伏拧转,敏捷多变。拳谚说它“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其基本功以桩步、行步为基础。身型要求顶头竖项,立腰溜臀,松肩垂肘,实腹畅胸,吸胯提裆。步法要求起落平稳,摆扣清楚,虚实分明,行步如蹚泥,前行如坐轿,出脚要摩胫(两脚踝关节相贴而过)。走圈时,内脚直进,外脚内扣,两膝相抱,不可敞裆。身法讲究拧、旋、转、翻,圆活不滞。手型有龙爪掌、牛舌掌两种。主要手法有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拿、勾、打、封、闭、闪、展16法。要求能进能退,能化能生,虚实结合,变化无穷。每掌发出,皆要以腰作轴,周身一体,内外相合,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
形意拳:以意为始,以形为终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
形意拳是明显的枪拳,枪术是中国周朝以后出现的战场绝艺,有护王定国之功。古有名将赵子龙、姜维善枪。姜维有传人宋朝周侗,乃禁军教头,其徒豹子头林冲继其位,周佟晚年有徒岳武穆王,神枪定北疆。达摩祖师隋朝入主少林寺,其时中土神枪自赵子龙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达摩创枪术不可能,创枪拳更不可能。而且佛家尊棍棒为慈悲,嫌刀枪剑戟太霸道,所以少林早期只精于棍法,武僧也称棍僧。形意内功属内家功,源于道家,自商朝就已大成,老庄孔孟皆以此修身,此法比达摩入少林更早了500年以上,从黄帝内经中就可以见其踪迹,因此形意拳内功也不可能是达摩所创。形意拳注重实战,打法凶狠,没有花招,直进直退,身法迅疾,较少窜高翻筋斗,此种打法尤其适合战场作战,或在群殴中以一敌十。由此可见此拳是经历数代人经历战场厮杀而得,不可能是某人所思而得。然而是谁所创,无法考证,且尊姬际可为祖师。少林寺流传的心意把究竟是姬际可出家传入少林,还是少林传给姬际可有待考证。
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可(字龙峰)所创。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姬际可考虑到处于乱世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以形为终”之意,创编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后来,形意碰撞逐渐衍化成三大流派,内容也不断丰富。第一是山西派,代表人物是山西祁县人戴龙邦。第二是河北派,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县人,以经商为主,拜戴龙邦次子戴文勋为师,苦学十年,人称“神拳李”,回到河北原籍后传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并南传无锡,北传东三省。第三是河南派,代表人物是戴龙邦的师兄弟马学礼。马学礼是洛阳从,回民,所传多为河南回民,形成河南一派。民国初年,河北、河南两派形意先后南传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其后又远传海外。山西一派至今流传不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等等。山西、河北两派多用梢节(拳掌),河南派更注意发挥中节、根节的作用,多以肘膝和肩胯击敌。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单练式,一个动作左右互换,来回走趟。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个动作可重复演练达数万次之多。一旦遇敌,在速度、力量、准确性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进步。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人打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云深),乃至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的外甥马三元)。所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为弟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在街头卖艺。
1954年,美国有一位名叫吉尔比的格斗高手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市见识了一位华人拳师演示的形意拳,大为惊佩,认为它是“拳术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险性”。形意拳也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手。
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它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形意拳古朴、纯厚、富于攻击性,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武术拳种。
再补充一下: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形意,顾名思义,就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和结合。动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刚可柔,不同体质的人都可练习。其拳势恢宏,劲力刚猛,功夫上身快,实战性强。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广泛传播。河南洛阳人马学礼,山西祁县人戴龙邦以及戴的学生,河北深州人李洛能等,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形意拳术,并且培养了很多学生。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河北一带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当年形意拳宗师郭云深曾创下“半步崩拳打天下”的武林佳话。
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钻、崩、炮、横五式)、十二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为十大形。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式、龙虎斗、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对练等。
河北的基本拳法为5行拳,民国期间与山西派交流得到10大形,后薛颠又创象形术,丰富了河北派形意拳内容。
形意拳与形意六合拳有一定联系,与武当、太极、八卦并称内家四大拳派。形意拳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三体式需要勤加练习。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桩法。
三大内家拳的练法区别
形意是以阵地战,硬打硬上,
太极是伏击战,引进落空,
八卦是游击战,走圆转掌。
形意拳以刚劲练起,招式简单实用,招招用劲,但练起来也是最枯燥的,效果是三种拳术中最快、最猛的;
八卦起步是刚柔并用,招式中刚柔之劲并用,效果相对形意来说慢一些;
太极起步是以纯柔劲为主,起步要求最简单,最容易上手,但效果也是最慢的,就拿效果最快的陈式太极来说,一个初学者往往少则3年才能练出点功夫出来;
三种拳术开始的练法各不相通,但最后都是练到刚柔并济、刚中带柔、柔中带刚之内劲。
内家拳入门的标志
如何判断是否习武入了门呢?就是达到一种“拳练人”的状态。人刚接触武术,每天操练式子和基本功,这叫“人练拳”。操练到了一定火候,拳改变了人的运动模式、思维模式、情感模式,人的身和心都调整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运行轨道上来,人的言行思维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时候是拳推动着人的行为、认知取向,让人欲罢不能,自然而然地练下去,就是“拳练人”了。
人之所以能自然而然,不需要意志努力地坚持练下去,是因为摸到了拳之规律,尝到了甜头。以前吃的苦越多,这个甜味就显得越大,自然不愿舍弃,或者说压根停不下来。这个时候,可以说就算入门了。
衡量入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在身体上把技术找对了。二是在心理上舍不掉了,甚至上瘾了,而后者尤其宝贵。有了这种心理,就会一直在这条路上探索、求知,技艺就会一直深入进展下去。而这两条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身体上有了感觉,会激起人的进取心、求知欲。心理上积极了,又会不断磨练身体。以至出现“不疯魔不成佛”的高境界学习状态。精确地说,这时是一种学与修兼有的状态。没有修,只有学,终有累的停止的一天。而只有修,没有学,也早晚会因枯燥或满足而停止。
这种状态,是在修练者逐渐摸索到拳之规律、人体运动规律之后,两者逐渐相合的产物。其机理是:外动引动了内动,内动又与外动相合。也就是拳谚讲的:“内外相合”。心意气力功,逐渐相贯通。这也是儒家追求的“知行合一”的境界。
有了这种萌芽,就可以肯定地告诉自己已经在武术之路上入门了。当然,后面的路还有很远,可是长征路你已经渡过“大渡河”,冲出了包围圈,到“延安”那是迟早的事了。
为什么说拳练人是“内家拳”入门的标志,难道不是“外家拳”入门的标志?外家拳入门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很深奥。它并不是习武必须知道的东西,只是武术研究者提出的一个新的维度或视角用以讨论武术。
清人黄宗羲在其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中,首次提到内家拳,言:有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立仆。这说的其实是习武艺成后的境界。你如果到民间走访拳师,会发现各个拳派的有成就者都是这种表现。不管你怎么进攻,碰上他你就飞出去。按照黄百家对内家的描述,这些都应该算内家拳。
到了民国,唐豪首次在其文章中将太极、形意、八卦称为内家拳,并使其高大上于其他拳种。于是,造成了武林的口角现象:练太极、形意、八卦的极力强调自己的内家境界,以别于其他拳种,而其他拳种自然不服,直接否认拳术有内外家之分。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武林。
在口角中,佛道加入战团,少林(佛教)被污为是外家拳,而武当(道教)自誉为内家拳。其实如果实地考察一下,会发现少林拳跟黄宗羲描述的内家完全相符,当然武当拳也是。一个引起注意的很有意思的现象是:那些刚练没几年的都做不到犯者立仆,不管他是少林、武当,还是其他什么拳种。
所以,内外家之分,实为境界修为之分。它是一条完整道路上的前后两段。两段之间的路碑上,写着:拳练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