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小心“交易式”教育!怎么正确奖励孩子,很多家长都做错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小心“交易式”教育!怎么正确奖励孩子,很多家长都做错了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29A062PV00

接到一个咨询,妈妈说孩子刚上小学,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妈妈常用各种奖励来回应孩子的表现,比如:早上按时起床,奖励一张奥特曼卡片;按时写完作业,奖励一个奥特曼盲盒;背诵一篇课文,则可以得到一个奥特曼机器人玩偶。

刚开始,这招相当有效,为了得到奖励,孩子卯足了劲儿好好表现。可是,过了不到一个月,孩子突然觉得没意思了,开始和妈妈讨价还价,说,“今天我虽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是自己做的作业,那得奖励我半个盲盒”。

妈妈听了哭笑不得:“商家也不能拆一半盲盒卖给咱们呀~”

孩子倒是很会顺水推舟,“那就干脆还是送一个盲盒算了,下次我再按时做完不就行了。”

妈妈拗不过孩子,只好应允,但总觉得这样不是办法,毕竟孩子做作业不应该是为了得到盲盒,不是吗?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好奇:孩子表现好要奖励,难道这样不对吗?家长原本以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却不知道这种"交易式教育"正在悄悄侵蚀着孩子的成长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地奖励孩子呢?

奖励背后的心理机制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要了解奖励背后的心理机制。来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邀请一群大学生解决有趣的智力题。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人都在无奖励的情况下解题;

第二阶段:一组学生每答对一题奖励1美元,另一组保持无奖励;

第三阶段:给大家自由休息时间,看谁会主动继续解题。

结果令人意外——只有未获得金钱奖励的那组学生,在休息时间仍然对解题保持兴趣。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当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外在奖励反而会降低他对这件事的兴趣。

为什么奖励会适得其反?

可能不少读者会好奇,为什么奖励还会适得其反,起到反作用呢?

01 扼杀内在动力

每个孩子天生都对世界充满好奇,都有探索和学习的本能。但当我们过分强调外部评价时,"为自己而学"就变成了"为奖励而学"

02 降低持久性

奖励只能带来短期爆发,但会降低人们继续这项工作的长期积极性

03 固化交易思维

习惯了奖励的孩子容易形成"我付出,你就要给我奖励"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会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也倾向于斤斤计较

就如同开头的案例中,到最后,妈妈让孩子做点家务,孩子都会问:“有啥奖励嘛?”

作为家长,奖励孩子的初心,不外乎就是希望孩子有动力去做到、做好某件事。但是家长忽视了一个道理:唯有动机不可教也。真正持久的动力,来自于"内驱力"

简单来说,内驱力就是一个人能够自发自主地完成一件事的驱动力。比如:

● 孩子主动收拾房间;

● 自觉完成作业;

● 主动帮家里分担家务。

这种力量,远比外部物质奖励更持久、更有效。

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的做法,却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内驱力

"考100分带你去游乐园!"

"30分钟写完数学作业就可以看一集动画片!"

"这次考好就给你买新游戏机!"

这些看似有效的奖励方式,实际上都在传递一个危险的信号:做事情是为了获得奖励,而不是事情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回到开头的问题,家长如何正确地奖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呢?

家长如何正确地奖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01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这需要两个基本感受:

自主感: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事我说了算;

控制感:重要事项都在掌控之中。

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种感觉,孩子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我,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但现实中,很多家长的过度干预恰恰剥夺了孩子的这两种感受。他们总是:

● 事无巨细地管束;

● 用奖惩制约行为;

● 把自己的期待强加于孩子。

这不仅没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反而压制了他们的天性。

曾经有个咨询,爸爸说孩子每次做作业都拖延磨蹭,并不是作业很多很难,孩子就是不想做。但是爸爸说孩子的围棋学得很好,并且已经坚持了5年,每周雷打不动地去上课,甚至不需要家长提醒。

我就问孩子对做作业和学围棋的态度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

爸爸说:“当初围棋是他自己选的,我们对他下围棋也没有特别的要求,他喜欢就支持他学。但是学业上我们要求很严格,除了学校作业,我们也额外布置了一些课外练习,你不知道现在学习有多卷啊?不这样做,根本拼不过别人。”

那孩子抵触做作业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家长把卷学习的压力一股脑发泄到孩子身上,每天都是做不完的作业,他当然很抗拒。但是学围棋就不一样了,一是自己感兴趣的选择,二是家长没有给太大压力,自己在这件事上有自主权。

02 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当今社会,很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多种尝试,同时也非常看重结果,认为孩子学什么,一定要学出个名堂,才是有意义的。

学什么成什么,当然很好,但是事实上,事情的走向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凡事追求理想结果的完美主义是扼杀孩子内驱力最大的杀手之一。以结果论成败,会让孩子充满挫败,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干啥啥不行。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教什么都是教热爱,学什么都是学自信。”内驱力的底层力量是相信自己也可以,相信自己做得到,这份相信来源于家长引导孩子从每一次实践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对孩子的每一次实践都要给予具体的反馈,而不是简单的表扬或批评。比如,“你今天的指法比昨天更流畅了”、“你今天的字看起来比上次整齐”,比“弹得真好”、“写得不错”更有指导意义。

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取得的点滴进步,意义在于帮助孩子不断强化内核,让他们在任务中完成一个又一个闭环,这些小闭环让孩子无痛看到正反馈,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因

03 以目标为导向学习

很多家长会说孩子经常“三分钟热度”,尝试过很多事却都半途而废。这其中本质的原因就是没有清晰的目标

学习是个漫长的旅程。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却不知道要去向何方。明确的目标能让学习更有方向感,让每一分努力都变得有意义。

事实证明,有明确目标的学习者比漫无目的的学习者更容易取得好成绩。因为目标不仅指明了方向,还能激发学习动力,帮助克服困难

那么,如何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呢?

管理学上有个关于目标的SMART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制定学习目标。具体如下:

1
S(Specific)具体明确;

泛泛而谈的目标难以执行。"提高成绩"就不如"数学计算提高到95%的正确率"来得明确。目标越具体,执行起来就越有方向

2
M(Measurable)可衡量;

要设定可以量化的标准。比如"每天背诵一篇古诗"、"一周完成五道数学难题"、"英语月考单词拼写全对"等。这样便于评估是否达标

3
A(Achievable)可实现;

目标要切合实际,既有挑战又不会太过遥远。比如从60分到90分可能一步难以实现,但先定个75分的目标就更容易达到。

4
R(Relevant)相关性;

目标要与长期发展相关联。比如想学医,数理化就很重要;想学艺术,绘画基础就不能少。要思考目标是否真正有意义

5
T(Time-bound)时间限制;

为目标设定明确的完成期限。"这个月学完三单元"、"半年内考过四级"等。时间压力能提高执行力

最后,也许你会担心:真的不用任何奖励吗?难道孩子不会完全放飞自我?

请记住,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内在就蕴含着生长的力量。我们要做的,不是用外部奖励来推动他们成长。而是——

● 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 相信孩子的内在潜力;

● 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最好的教育不是塑造,而是浇灌。与其用奖励来驱动孩子,不如帮助他找到内在的生命力量。这或许是一条更长的路,但一定也是一条更远的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