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天主教的社会政治观:从利奥十三世到"公教行动"
罗马天主教的社会政治观:从利奥十三世到"公教行动"
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化和民主化的浪潮席卷欧洲,罗马天主教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皇利奥十三世在位期间(1878-1903),通过一系列政治思想与政策,试图在保守与开明之间寻找平衡,以应对这一历史变革。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一时期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政治观及其具体实践。
利奥十三世的政治思想与政策
教皇利奥十三世原名焦阿吉诺·佩齐,出生于罗马南部山区的一个中上等家庭。他于1837年成为神甫后,立即为教廷工作,并得到教皇格列高利十六世的赏识。1843年升任大主教,并担任了教廷驻比利时的宗座代表。他曾访问过科隆、伦敦和巴黎,对欧洲的工业化和议会制度有所了解。1846-1878年,他担任了佩鲁贾的主教,1853年成为红衣主教,1878年2月继任教皇时已68岁。
利奥十三世在政治思想上继承了其前任庇护九世的观点,主张罗马天主教会要坚决反对政治自由和民主,反对政教分离,反对公民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但在实际政策上,他又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他提出罗马天主教并不只追求一种政体形式,而是可以接受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或民主政体三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形式。在对待美国的民主制度的问题上,他提出"只要是公义的事业",《人权法案》中的自由是"可以宽容的"。
1901年,利奥十三世发表通谕提出了他的"公教民主"的思想。他说"如果真有完美的民主形式这种东西的话,毫无疑问只有在教会里才能找到它"。他坚持,罗马天主教的所有政治事业必须由神职人员控制,这种由神职人员控制的"仁慈的专制政治"就是罗马天主教的"公教民主"。它不可能是政治民主,也不排除服从合法的君主的精神。
中欧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新事》通谕
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已进入意大利和德国,两国的罗马天主教会针对工人的处境在工人中间成立合作社,其社会行动已经取得明显的成就。在比利时和法国,工业化已经实现,天主教徒已逐步变成资本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但是,在中欧,农业经济与社会秩序正在同机器的引入相抗争。路德派教徒和罗马天主教徒一样都在拥有土地的贵族统治下,而贵族的心态则是反民主反资本主义的。他们力求维护建立在土地基础之上的旧的社会等级制,并依据法律和行会制度把它确定为不变的制度。罗马天主教的社会行动和教皇的通谕在这里则是要保持或回到中世纪的行会制、采邑制和类似的东西以抵制大规模的工业的引入。在德国,天主教徒和路德宗信徒都支持政府限制行会在生产和工资方面的建议。在奥地利,天主教的封建贵族也试图通过法律加强行会对价格、生产和择业自由的影响力,反对自由贸易、反对议会制和民主制的力量在此结为一体。在所有这些国家里,人们所希望的是从行会中而不是通过普选来建立立法机关。
19世纪80年代,利奥十三世追随着天主教保守派的这一国际行动,也热衷于恢复行会制度,倾向于在此基础上建立立法机构。1891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新事》通谕,坚持私有财产是不可侵犯的,穷富之间的阶级差异是不可改变的,宣称政府应当实行仁慈的独裁专制。《新事》通谕提出,工业行会应当对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作必要的限制和规定。它也维护工人和师傅的结社权利,称这是他们的"天然"的权利。在西欧和美国,许多人对梵蒂冈竟然能论述工人结社的权利和政府规范工业企业的权利感到惊奇。利奥的这一通谕在欧洲大陆对罗马天主教徒中的各类社会行动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作用。由于他在一定范围内也提倡社会"公义",因而在教会内享有"工人教皇"的称号。
"公教行动"组织
"公教行动"是指罗马天主教会在工人群众中间组织和领导的各种社会活动。19世纪后期,欧洲各国出现了许多从事社会活动的罗马天主教的社会组织。在德国南部、北部和比利时,在天主教会的主持下,民间合作者协会和信贷合作社十分流行。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和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传播,罗马天主教会还组织起劳工联合会,与马克思主义争夺群众。在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罗马天主教会成立起许多活动中心,散发讨论社会问题的书刊。所有这些组织以及许多其他组织都得到神职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一部分还逐步发展成为罗马天主教的政治党派。所有罗马天主教徒都被主教们以这种方式组织和动员起来,即使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形式下,天主教的神权政治依然发挥着很大的政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