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危机还是机遇?深度解析人才缺口与转型挑战!
制造业危机还是机遇?深度解析人才缺口与转型挑战!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就业市场呈现出复杂而多变的态势。新兴技术的崛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共同塑造着全新的就业格局。一方面,新兴岗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求职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人才缺口的困境,这不仅影响着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也引发了对人才培养和就业观念的深入思考。
与此同时,其他领域如数字经济、双碳目标、新医科、新农科等也对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现状及应对策略,以期全面剖析当前就业市场的动态,为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个人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新兴岗位涌现与人才需求增长
在广东深圳,秋季招聘正式启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领域招聘需求增长,带动就业扩大。应届毕业生王浩博所学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发展相契合,他选择了三维空间计算机这个新兴行业。某三维智能空间计算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陈东佳表示,公司研发类、算法类、软硬件开发及测试类岗位需求较多。
低空经济蓬勃发展,催生了无人机操控员这一新岗位。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该岗位的就业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曾是外卖骑手的罗锡坤,通过培训考试成功转型为无人机飞手,并参与测试开发了多条无人机配送航线。
智能汽车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成为人社部新发布的职业之一。他们主要负责在测试中定位智能汽车系统问题并协助修复,保障车辆量产上市体验。业内人士预计未来该岗位需求将达10万以上。
制造业人才缺口现状
人才缺口规模及分布
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至 2025 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接近 3000 万人,缺口率达 48%。今年 1 至 8 月,我国制造业企业数量稳健增长,东部地区产业集中度高,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五省制造业企业占总量的 56.22%。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人才需求尤为突出。
人才缺口原因
制造业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对人才的需求量自然较大。例如在台州温岭的鑫磊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好的老师傅月薪可达一万元以上,高层次研发人员年薪甚至能开到六七十万元,显示出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广泛需求。
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制造转向 “智造”,对人才要求不仅是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扎根基层一线的心态。如数控机床操作、检修人员及焊接机器人检测员等岗位,既要求理论基础又要求实操经验,还需通晓相关智能化等知识。而职业教育与企业前沿技术、用人需求存在脱节,新兴产业发展使人才缺口扩大,如低空经济带动的飞机零部件制造行业,对懂航空制造知识的专业人才需求精专,但培养需要时间。
就业吸引力因素
收入对比:新就业形态如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收入相对较高,外卖员月均收入 6803 元,比建筑零工、工厂普工高出 900 到 1200 元左右,且入职半年后薪资涨幅超 36%,高于建筑零工和工厂普工。
工作环境:制造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有油污、噪音、高温等恶劣条件,让年轻人望而却步。而新就业形态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如工作时间自由是外卖员、网约车司机择业的首要原因,分别占比 62.8%、59.9%。
职业发展认知:年轻人对制造业认知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对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的现代制造业认识不足,更倾向于选择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社会存在 “重学历、轻技能” 观念,技校受轻视,企业中技工升迁机会少、保障欠缺,导致学生到制造业就业意愿不高,如浙江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毕业生中仅有一半有意愿去制造业企业就业。
解决制造业人才问题的策略与措施
人才培养方面
高职院校应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建立实训基地,构建生产性实训环境,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上岗就能上手。例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建立上市企业订单班、行业订单班等。
学校要紧密关注企业需求,按照企业所需人才类型建立相应实训基地,营造与企业生产相似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场景,提升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提升吸引力方面
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年轻人对制造业的刻板印象,提升他们对现代制造业的认知和兴趣。例如可以开展制造业相关的科普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让年轻人了解制造业的新技术、新发展和广阔前景,提高制造业岗位吸引力。
加强就业保障:政府和企业要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险、持续的职业发展支持等保障措施。比如建立区域型就业服务中心,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从业者知识能力变化的要求;提升工程师、一线工人社会地位,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多元化职业发展路径,为从业者在产业迁移中提升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支持。像利欧集团浙江泵业有限公司,在智能工厂建设过程中,员工刘华不仅职业技能提升,还获得职称晋升和股权激励,月薪提高,体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
其他领域紧缺人才专业盘点及发展
数字人才
政策推动与专业建设:九部门印发行动方案加快数字人才培育。高校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快,2018 - 2023 年新增众多与数字领域相关专业。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平均薪资较高,就业满意度较好,体现了这些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相关专业就业情况: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平均薪资达 7014 元,就业满意度 79%;物联网工程专业平均薪资 6967 元,就业满意度 75%,显示出这两个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也反映了数字经济发展对这类人才的旺盛需求。
双碳人才
政策支持与专业设置:教育部印发方案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批准设置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汽车与工程等多个本科专业。西安交通大学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型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管理人才;辽宁工业大学开设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关专业就业质量: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好。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2023 届本科生从业初期平均月收入 6602 元;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3 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 6684 元,就业满意度 8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2023 届毕业后月收入 6719 元,就业满意度 82%,且 87% 从事专业相关工作。
新医科人才
专业指南与人才培养:教育部发布指南设置 5 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如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等,强调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顺应社会需求。新疆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培养不同特色的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与培养目标:新疆医科大学培养能胜任大数据分析挖掘等多领域工作的人才;中国药科大学依托优势平台构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山东大学的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新农科人才
专业指南与开设情况:教育部印发指南设置 12 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涵盖粮食安全、生态文明等领域,学位授予门类多样。截至目前,11 个专业已开设,其中食品营养与健康、智慧农业专业开设数量较多。
高校专业特色与培养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培养拔尖创新、国际化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华中农业大学的智慧农业专业实行 “1+N+X” 培养模式,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注重基础教育与专业方向分流,依托多个学院培养不同方向的智慧农业人才。
在加快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平衡培养规模、结构与质量的关系,同时重视人文学科对理工农医类人才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