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心意拳内功-猩猩出洞
戴家心意拳内功-猩猩出洞
戴家心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其内功"猩猩出洞"更是其中的精华。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一功法的核心要领,包括"浑元一气"、"阴阳二仪式"和"天、地、人三才"三个主要动作,以及其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
浑元一气 (蹲毛猴)
《岳武穆王心意拳谱》中有这样两句歌诀:“练至奇妙通灵处,好似猩猩出洞形”。就是此功的出处,“猩猩出洞”的演练要充分体现出戴家心意拳“三形”中的“猴相”。因此“猩猩出洞”的第一式就是“蹲毛猴”。双脚并立,先吸气(自然呼吸)。呼气时,意念从印堂向脐门降气,既降心火升肾水,亦称降龙伏虎,有习丹道者可先凝神于祖窍,然后将元神延任脉降入心下肾上之玄牝。与此同时双手从两侧升于双耳,身体开始下蹲,双手沿中线下降至膻中穴时变拳,拳背相贴,双肘尖内裹,随身体下蹲降至丹田时,尾闾向下向前松垂,双拳变掌,掌心朝上,掌缘相接,心意与身体下蹲和降气要协调吻合。练至此处成定式,是功夫的关窍。心意拳的“蹲毛猴”源于少林心意门五拳的三种桩法,即“降龙、伏虎、猴观天”,传到戴家,经一百余年其外形仍是“蹲身、背锅、仰头”。
通过交流发现,很多修炼者在练习“蹲毛猴”时会出现问题,如年轻人会感到头昏眼花、血压升高,中老年人则可能引发中风。究其原因,主要是修炼者不能清心寡欲,导致肾水不能上升,肝火和心火也就降不下来。另外,“蹲毛猴”独特的仿生动作“观天望月”也容易导致偏差。在传统丹道中,仰头的功法只有吕洞宾传下来的“肘后飞金晶”,但那是动功,而非桩法。“蹲毛猴”却是一种独立的桩功,在“猩猩出洞”中也要蹲到“一阳初动”才能演练“阴阳二仪”式。如果“蹲身,仰头”是为了在玉枕穴处“勒阳气”,那么如果练已不纯,内气走偏了怎么办?如果阳气过盛,气血的冲击力过大,脑血管是否能够承受?
照片1展示的是经过改良后的“蹲毛猴”定式。
阴阳二仪式
这是阴阳二仪式的定式,过去老式车派心意拳里有这个功夫,似乎叫做“提水式”。有人不知道这个动作的功法内含,因而将其附会成:是反清复明的义士们的招牌动作,真让人忍俊。其实这是一个撕丹田后的定式,以左式为例。当“蹲毛猴”至一阳初动时,开始重心潜移,原地扣右脚,向左下插掌,重心再潜移,左脚向前顺出。与此同时,左插沙掌与右掌在丹田处上下相合,双掌变拳从丹田处撕开,拧腰成龙折身左式,双拳置于双胯下。这个定式与河南心意门的六合鸡腿桩法基本相同:鼻尖、左肩与左脚尖在一条直线上。
“猩猩出洞”练的是混元气,与先天丹道有一定的差异。混元气是将先天气和后天呼吸及经络的营卫之气融于丹田一炉,运用肢体的束展,使之向四梢流注,从而丹田与四梢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体。“阴阳二仪式”是修炼混元气的鼎炉法象,同时也是修炼重心潜移内功的一个重要法门。
天、地、人三才
习武者看到这张拳照自然会想到形意拳的三体式,其实这是“猩猩出洞”的最后一个定式——三才式。三才式是三体式的前身,二者仅有精微的差异。将“阴阳二仪”式练至混元之气灌注四梢时,静极生动,先将右拳沿中线钻出,拳拧裹至膻中穴时则“拳从口出”,拳心朝上成钻翻之式,丹田内转再将左拳沿中线钻出,以拳背摩右尺骨之手厥阴心包经络,双拳相交时变掌,掌心朝下,左掌前伸,右掌后拉,双掌间有抽丝劲。前掌伸至与鼻尖上下高度,后掌抽回丹田处成定式,双脚心站在一条直线上。虚心实腹,提顶松肩,双肘内裹,尾闾前收,命门后撑,上身拧转的角度要大于45度,龙折身、虎抱头,掌成瓦垄形,掌心含空,食指微挑,虎口微撑,拇指微扣。
三才式是戴家心意拳的一个重要桩法,非常吃功夫,修练者站至双腿发颤,既可以收功了。收功时,前后手先成挽花式,再用插沙掌收气收力,撒步并足还原成浑元一气式。蹲片刻,起身“提腰托带”,收功完毕。陈云玥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来沈阳后,又先后师从于英师久和阎志高二位先师。阎先生和英先生原本就是河北形意的嫡传,自然会对陈明洁的戴家拳产生影响。陈先生早年蹲毛猴用功过度,晚年双腿不能吃力,练不成猴相了。因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收的弟子多传授顺步鹰捉(或称之为“三体式”)。尤其是一些带艺入门的弟子,大多三、四十岁了,陈先生只能传授他们河北形意的功夫。很多人都不知道本门的根本绝学是:“猩猩出洞”和“三拳”,只有姜铁森和陈一鸣的功夫还基本保留着祁县戴家的原汁原味。
时下里什么都讲究改革,糟粕要改,国粹也要改,历史遗存的和现实规则都不对劲,都得改。坏的东西要改,好的东西还要改,早就忘了鲁迅先生关于如何处理新生婴儿与脏水之间关系的科学论断了。改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改革,将婴儿和脏水一起泼掉则是造孽。
目前很多武学新锐高举改革大斧,要对传统武术大兴讨伐。对不起,请手下留情,还是让我给后学们留点真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