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梁思成的身体也好不到哪里去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梁思成的身体也好不到哪里去
1939年至1946年,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家在四川南溪县李庄度过了艰难的七年时光。在这里,他们不仅要面对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还要承受疾病和亲人离世的痛苦。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学术巨著,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坚韧精神和学术追求。
上坝村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林徽因一家人居住的地方叫月月天。 这个名字既浪漫又富有诗意。 但令林徽因没想到的是,来到这里后,两人都病倒了。 该家庭经济拮据,需要出售。 由于没有衣服生存,他们陷入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
林徽因在上海的好友李建武曾在《林徽因》一文中说道:
林徽因带着一瓶油和醋走在昆明街头。 作为林昌敏的儿媳,梁启超的儿媳妇,北平“夫人客厅”里一位能言善辩的才女,她竟然是从做丫鬟做起的。
李建武觉得林徽因亲自拎着一瓶油醋去买醋很不可思议,但李庄时期的林徽因更是如此。
四川的冬天潮湿又寒冷。 加之奔波劳累,林徽因的肺病在到达李庄后再次发作,卧床不起。
而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为早年车祸留下的后遗症,他脊柱软组织灰质的老毛病越来越严重。 他的背变得越来越驼背,身体素质和精力都急剧下降。
林徽因一家居住的农舍是一处低矮、阴暗、潮湿的住宅。 两间破旧房间屋顶的席子棚是蛇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床上也经常出现成群的臭虫。
李庄远离城市文明,条件艰苦。 挑水就得从村外的池塘里打水。 晚上照明只能点一盏植物油灯。
简陋的房子里,家里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 林徽因唯一可以用来休养的“软床”就是一张摇摇晃晃的帆布行军床。
战争、通货膨胀和原始的生活方式使梁家变成了贫困家庭。梁思成每月的工资一拿到手,就减少了十分之九,剩下的钱大部分都用来给林徽因买药了。
在饮食上,他们只能购买最便宜的粗粮。 餐桌上,他们每天只能看到糙米和辣椒。
偶尔有朋友从重庆或者昆明寄来一小罐奶粉,全家人都不愿意碰。 是林徽因不可多得的高端补品……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镇上读小学。 除了冬天穿奶奶何雪媛缝制的布鞋外,其余季节他只能穿一双草鞋,甚至每天都直接赤脚走在泥土上。
李庄没有正规的医院,也没有任何药品。 家里唯一的体温计被儿子弄坏了。 林徽因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无法测量体温,只能凭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发烧的程度。
为了帮助林徽因康复,梁思成亲自学习护理方法,成为一名护士,给她输液、打针,用蒸锅给器皿消毒。
由于环境恶劣,又缺乏有效治疗,林徽因的病情日益恶化。 她一天天消瘦,眼窝凹陷,面色苍白。 几个月的时间,她从昔日明眸皓齿的女神变成了憔悴不堪的女神。 一个悲惨的女人。
为了维持生计,梁思成无奈,只好将陪伴了二十多年的帕克金笔和手表送到当铺,用这些钱买了几条草鱼回来。
当梁思成悲伤地说:“我们炖这只派克笔,炖这只金表吧。” 林徽音除了苦笑之外,什么也说不出来。
疾病、战乱、物价飞涨、困苦……这些压在梁林一家身上的“大山”足以让人感到凄凉,但谁知道接下来还会有更深的荒凉。 它来到了林徽因的面前。
林徽因有一个弟弟,名叫林衡,是林徽因第二母亲程桂林所生。 父亲林昌民去世后,林徽因的母亲和三弟林恒随梁家生活。
七七事变前,林恒已考入清华大学。 抗日战争结束后,林恒参军并加入空军。 他报考了空军军官学校,成为空军航空学校第十批学员。
1941年3月14日,成都一场空战中,由于地面预警系统失灵,我军在敌机已飞过成都上空后仓促应战。 林恒的飞机仓促起飞后,被敌人从高处击中。 头,不幸牺牲。
林恒去世的消息首先传到了重庆。 梁思成赶赴成都处理林恒的后事,直到一个月后才回到家。
此时,林徽因躺在病床上,但哥哥去世的消息却无法瞒过她。 或许是灾难来得太突然,面对巨大痛苦的打击,让她无言以对。 林徽因从邻居那里得知此事后,当场晕倒。
林徽因悲痛欲绝。 哥哥去世的噩耗差点让病重的林徽因彻底崩溃。 她已经好几天吃不下饭了,但她知道生活已经很艰难了,所以她只能选择隐藏内心的痛苦,鼓起勇气再次面对。 生活。
三年后,林徽因忍痛忍痛,拖着遗体写下了《哭恒三哥》悼念诗。
此后,梁思成和林徽因收到了天津水价不断上涨的消息。 中国建筑学会的一批无法带回来的珍贵物资,全部被突然上涨的水位毁掉了。 这晴天霹雳,不禁让梁思成和林徽因泪流满面,心碎不已。
但尽管挫折和磨难接踵而至,梁思成和林徽因并没有因命运的坎坷而气馁。
尽管环境恶劣,林徽因仍然保持着乐观开朗的性格。 她总是把两栋简陋的房子收拾得井井有条。 从田野里采摘的鲜花常常放在窗台上的玻璃瓶里。 同时,温馨的小木屋也吸引了上坝村的人们。
林徽因生性健谈、幽默。 一些年轻的姑娘和儿媳妇,有什么秘密,总是愿意告诉她。 女儿出嫁、儿媳妇生孩子时,都会送几个红鸡蛋。 渐渐地,林徽因来到了林徽因身边。 我爱上了这个竹林深处的小江村。
林徽因经常给孩子们读书,教他们画画,制作各种玩具等,虽然生活清贫,但他的内心却是丰富的。
1941年暑假到来,金岳霖翻山越岭来到李庄看望林徽因。 此时,金岳霖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 孩子们非常喜欢金岳霖,亲切地称他为“金爸爸”。
金岳霖看着饱受病痛折磨、日渐消瘦、越来越虚弱的林徽因,不禁心疼不已。 为了补充林徽因的健康,他拿出一部分微薄的工资,到镇上买鸡养起来。 他每天都盼望着小鸡们长大。 他产的蛋很多,学校放假的时候,他会长途跋涉从昆明到李庄看望林徽因夫妇。
1942年11月中旬,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好朋友费正清来李庄看望他们。 费正清夫妇曾邀请梁思成和林徽因去美国治病,并从事报酬丰厚、待遇优越的工作,但都被林徽因拒绝了。 林徽因曾回复道:“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灾难之中,我们不能离开她,我们将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林徽因有自己的信念,那就是继续建设社会事业,坚持留在祖国。
一个人有了信仰,就可以忍受任何苦难。
林徽因在家承担起了缝纫工作,每天忍着痛苦为孩子们缝制衣服。 梁思成学会了做饭,蒸包子、炒菜、泡菜等。
在李庄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决定利用手头剩余的材料写《中国建筑史》,同时用英文写说明,画出一幅《中国建筑图史》。
这是梁、林二人的夙愿。
可想而知,写出这样一部杰作是多么困难。 当时的梁思成就被颈灰病折磨得抬不起头来。 她经常在画板上放一个小花瓶,以便在写作时支撑下巴。
由于病重,林徽因只能半靠在床上靠着被子,阅读历史书籍和外文杂志,修改、润色梁思成的手稿。
谁能想到,36岁的林徽因陪着丈夫梁思成来到这个偏僻荒凉的小镇,在简陋的房间里病床上受苦了五年。
无数个漆黑的夜晚,林徽因和梁思成拖着病重的身体,熬夜修改、修改、整理。 他们不是用时间来写书,而是用生命来写。
巨大的工作量,让梁思成的健康承受了严重的负担。 他的体重只有47公斤,但他仍然每天工作到半夜,写完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 他已经超负荷了,但他的眼睛里仍然闪烁着雄心和活力,仍然深深地感动着周围的人。
1945年的一天,远处响起了警报声。 难道又是空袭了? 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对这种声音非常敏感。 如果不是空袭,岂不是抗战胜利的信号?
很快,胜利的消息果然传来。 这个消息像火一样点燃了李庄,日本投降了! 抗战胜利了! 战争已结束!
为了与林徽因团聚,共同庆祝抗战胜利,林徽因在费正清夫妇的全力帮助下被带到了重庆。
离开李庄来到重庆,林徽因感觉自己获得了重生,但现实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磨难,她的身体已经疲惫不堪。 来到重庆后,她几乎没日没夜地躺在床上睡觉。 再次迷迷糊糊地醒来。
看着林徽因一天天衰弱,焦急的费正清夫妇找到了美国著名胸外科专家朋友来给林徽因检查。 让大家伤心的是,林徽因的两侧肺部和一侧肾脏均受损。 感染已经变得非常严重。
1946年8月,林徽因等人终于带着苦心撰写的《中国建筑史》手稿和跋山涉水的资料,乘坐西南联大的包机,离开了长江之滨的李庄。调查,并返回阔别九年的城市。 北平好久了。
离开重庆前,医生曾非常遗憾地告诉林徽因,她的生命只剩下五年了。 林徽因已经看清楚了。 为了不让关心她的人伤心,她选择了沉默。 他们谁也不想提起她的病,只想和她一起快乐地度过余生。
幸运的是,林徽因又奇迹般地又活了十年,直到1955年4月1日去世。这似乎是命运的捉弄。 林徽因这个胸怀远大志向的女子,身体虚弱,只得去。 背负着持续的痛苦,英年早逝,她的一生如烟花般短暂,却又如烟花般绚丽而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