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黄国:一个诸侯国的兴衰史
春秋黄国:一个诸侯国的兴衰史
黄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嬴姓诸侯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8年。这个位于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古国,不仅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还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文将带你走进黄国的历史,探寻这个古老诸侯国的兴衰历程。
黄国的历史渊源
黄国,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嬴姓诸侯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竹书纪年》记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卜辞中也有“伐于黄尹二羌”的记载,这是关于黄夷(尹)最早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姒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
黄国的建国创始人为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立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隆古乡。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立了黄国。黄国为嬴姓黄氏。但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的记载,是黄夷(尹)最早的记载。从黄姓最原始的族源少昊氏的黄夷来说,黄氏无疑起源于少昊嬴姓。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夷,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周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约传衍五十代黄国裔孙,春秋末年被楚国吞并,地名依然称黄邑。国君嬴姓黄氏。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
黄国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特征
黄国位于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边界,沃野千里,山清水秀,水陆交通方便,农业发达,人民丰衣足食。当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麻、鱼鳖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鱼米之乡。
黄国处于江淮之间,守东方诸国西入淮河上游的门户,当南楚北进中原之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鲁僖公十二年(前648)黄为楚所灭。黄国属东夷之国,处于楚与中原之间,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机地融合了中原文化、东夷文化、江淮文化与楚文化。
黄国文化在保留东夷本土文化因子的基础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在器物制造技术、纺织技术、雕刻与绘画技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超过当时的中原文化水准。其墓葬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自成一格,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既是一个文化的传播区域,又是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区域。
黄国的灭亡与历史影响
春秋时期,楚国称霸,黄国不服,借地域优势,近与江、道、柏、弦乃至随国结盟,远与齐、宋、郑、卫、鲁等修好,曾一度与楚抗衡,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
黄国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立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隆古乡。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立了黄国。黄国为赢姓黄氏。但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的记载,是黄夷(尹)最早的记载。从黄姓最原始的族源少昊氏的黄夷来说,黄氏无疑起源于少昊嬴姓。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夷,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周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约传衍五十代黄国裔孙,春秋末年被楚国吞并,地名依然称黄邑。国君赢姓黄氏。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
黄国的后代黄歇后仕于楚,被封为春申君,地位仅次于楚考烈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楚考烈王没有儿子,黄歇为这件事发愁,就寻找宜于生育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不少,却始终没生儿子。后来赵国李园把他的妹妹献给黄歇,并立即得到黄歇的宠幸,并有孕。后来黄歇将李园的妹妹进献给楚王。楚王把李园的妹妹召进宫来很是宠幸她,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楚幽王,另一个楚哀王,把李园妹妹封为王后。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抢先入宫,并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棘门,李园豢养的刺客从两侧夹住刺杀了黄歇,斩下他的头,扔到棘门外边。同时就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而李园的妹妹原先受春申君宠幸怀了孕又入宫得宠于楚考烈王后所生的长子便立为楚王,这就是楚幽王。
黄国故城的考古发现
黄国故城位于今潢川(光州)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古专家考证,黄国故城最迟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规模。城址呈长方形,周长6720米,总面积为2.8平方公里,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现存城墙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墙高处为7—8米,低处为4—5米,基宽59米,上宽10—25米,如今尚存三处城门豁口,其墙之厚、路之阔、基之固,均可见当年之巍峨。
如今在故城遗址内,仍遍布着陶片、瓦当和多处青铜器作坊遗址,从这里曾铸造出许多精美作品,仅在今潢川、光山等当年黄国疆域内出土的黄国青铜器就有800余件,其中有铭文的为38件,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黄太子伯克盘、黄父盘、黄君簋、叔单鼎4件青铜器,均出土于潢川,被郭沫若收录入其所著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1978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今潢川李老店磨盘山收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的铜镭肩部有“黄孙须子亚伯”铭文。铭文中所提“黄孙”就是黄国贵族;“须子”即须颈子,是亚伯臣的称号,由此又证明黄国在今潢川。
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今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江淮西部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迄今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
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