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研究:聽力嚴重受損者,失智症風險高5倍!3大症狀需做聽力檢測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研究:聽力嚴重受損者,失智症風險高5倍!3大症狀需做聽力檢測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95058

全球失智症患者数量持续攀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最新研究表明,听力损失是导致失智症的重要风险因素,严重听力受损者患失智症的风险是一般人的5倍。本文将为您揭示听力损失与失智症之间的关联,并提供预防和早期干预的有效方法。

根据国际失智症协会(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2019全球失智症报告》估计,全球有超过5千万名失智者,到2050年预计将达到1亿5200万人,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目前失智症相关成本为每年一兆美元,且至2030年预计还将增加一倍。以台湾地区35万失智症人口计算,每年医疗费用总支出将近1855亿台币,单个项目就占总医疗支出的8.9%。

聽力嚴重受損者,失智症風險為一般人的5倍

为提高疾病防护意识,ADI将每年9月21日定为国际失智症日。自2017年起至2025年推动的WHO全球失智症行动计划,以失智症意识、风险减少、诊断、治疗和护理、对照护者的支持、失智症和相关研究的信息系统及创新为目标。2024年失智症月活动,国际失智症协会持续揭示“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近80%的公众担心会患上失智症,而每4人中就有1人认为我们无法预防失智症。”但证据显示,40%以上的失智症可通过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来延缓或预防。

国际医学期刊《刺胳针》研究显示,影响失智成因中听力损失占8.2%,排名第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Frank Lin教授与研究团队,在深入追踪639名36至90岁的民众超过十年,发现未矫正的听力损失会加速大脑萎缩与其他大脑的病理性变化(如大脑白质病变)。轻度听力损失会使失智症风险增加1倍,中度损失会使风险增加3倍,听力严重受损的人患失智症的可能性要高出一般人的5倍。而同样来自Frank Lin团队最新研究亦指出,配戴助听器可使听损者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减缓48%!且包含降低老年忧郁症等疾病的风。

WHO:失智症防治应列入国家健康政策的优先议题

为响应ADI“Time To Act On Dementia”,一项台湾失智症风险认知与生活型态/健康样态调查,总结成台湾第一份“听觉X失智白皮书”,希望藉由白皮书的发表提高国人对失智症的认识、检测和诊断,以达到WHO全球失智症行动计划的目标。

工研院产业科技国际策略发展所张慈映副所长表示,目前全球已有50个国家已制定失智症应对政策,从预防、风险降低和及时诊断之行动领域和原则,积极降低失智症风险。以首要风险因素“听力损失”管理为例,美国2022年FDA即针对OTC助听器设立新的监管架构,促使助听器更容易取得,2023年美国CDC亦将失智症风险因素教育卡片新增听力受损项目,鼓励听损民众配戴助听器降低失智风险。


目前全球已有50个国家已制定失智症应对政策,从预防、风险降低和及时诊断之行动领域和原则,积极降低失智症风险。

失智症防治政策,建议将听筛纳入定期健检

虽然卫福部依据全球失智症行动计划7大策略,公布我国“失智症防治照护政策纲领暨行动方案2.0(2018-2025年),当中亦包含“降低失智风险”的行动方案,但仅提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体能活动、吸烟饮酒等风险因子,却忽略了首要风险因子“听损”。

多位产学医专家共同呼吁,除了民众对听力损失与失智症关联的认知仍待提升,也建议政府在失智症防治政策须纳入听力筛查以早期预防失智,更重要的是推广助听器使用的必要性,透过及早发现高风险因子及矫治,期能有效降低失智症医疗照护成本及社会成本。

预防失智从听觉开始

台大医院耳鼻喉部主治医师吴振吉教授表示,老化疾病患病率听损居第四高,仅次于关节炎、高血压与心臟疾病。因为听损为不可逆,且与失智症、忧郁症密切相关,即使轻度听损也会影响日常生活,因此建议听损早期就应采取积极听觉介入策略,以减缓认知功能退化!目前助听器仍然是高龄听损的主要选择。对于重度听损患者,人工耳蜗则是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资深听力师蔡鋕鑫更建议,听力筛查目的在排除可治疗的传导性听力损失的可能性,如中耳炎和耳垢堵塞等。对于某些听力损失风险较高的族群听力检测特别重要,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看电视、讲电话越来越大声,也有“听不到”、“听不清楚”或是“听不懂”的状况时,就需要预约更专业完整的听力检测及咨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