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炙甘草汤:张仲景补心脉的专方!改善心律不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炙甘草汤:张仲景补心脉的专方!改善心律不齐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01/19/51155580_1147916430.shtml

炙甘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心气心阳亏虚、心中阴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心慌、乏力等症状。本文通过一个典型医案,详细解析了炙甘草汤的组方原理和临床应用,强调了其在治疗心律不齐等方面的临床价值。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炙甘草汤的理论基础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基本构成是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20克,阿胶6克,麦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所有这些,水酒各半煎服。阿胶烊化,就是阿胶打碎加入热水中,不停搅拌溶解,加入药汤服下去。

这个方子是滋阴养血、益气温阳的,治疗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患者一般是因为心中阳气、阴血不足导致的心悸心慌、脉结代、身体虚弱气短,舌光少苔,口干口渴,或舌干瘦小。

典型医案分析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69岁。

啥毛病呢?就是最近这一个礼拜,不断感觉到心悸、心慌、乏力。坐在那里,浑身出汗,一动不敢动。

家人见状,将其送往医院。刻诊,患者脉细弦,舌质红有齿痕。患者自述,主要是心悸、乏力,嘴里头特别干,浑身出汗,四肢畏寒怕冷。给他的感觉,就是已经到了濒死的关头。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炙甘草12克,党参15克,生地黄15克,阿胶15克(烊化),桂枝10克,麦冬15克,麻仁10克,生姜2片,大枣4枚,丹参30克,茯苓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所有这些,开14剂。

结果如何?患者认认真真喝了14剂,随后诸证息平,不适感完全消失。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2010年的《吉林中医药》上。其中的医家,是黄文政教授。黄教授是天津中医内科名家,博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查阅一下。

方剂组成与功效

这个患者,主要症状是心慌。对此,中医内科里有一个病与之呼应,这就是所谓心悸。中医所谓心悸,和现代医学所谓心律不齐,差不多。

那好了,我们就得分析,这个患者的心悸,属于什么证型。

首先,这个人心悸的同时,乏力,舌有齿痕。这说明啥?说明心气不足。气虚则乏力。气虚不能养舌,所以舌边有齿痕。

其次,这个人四肢还有些畏寒怕冷。这说明啥?说明阳虚,对吧?

再看,这个人经常出汗,口干。说明什么?说明阴不足,阴虚啊。汗为心之液。汗作为津液的表达形式,和血是同源的。所以出汗多,就会影响到患者心中的阴血。患者到最后,就是心中阴血不足。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基本辨别出来了。患者属于心气心阳亏虚,心中阴血不足。这个状态下,患者出现心律不齐是一点都不奇怪的。心阳心阴都不足,心脉拿什么稳定运行呢?

所以啊,现在还要做的,就是补益患者的心气,温通患者的心阳,再滋养患者心中的阴血。你看当时黄师的配伍——

炙甘草12克,党参15克,生地黄15克,阿胶15克(烊化),桂枝10克,麦冬15克,麻仁10克,生姜2片,大枣4枚,丹参30克,茯苓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读者朋友,你仔细分析就知道了:

其中炙甘草、党参,补益心气。

桂枝,用于温通心阳。

生地、阿胶、麦冬、麻仁,这些是补益阴血的。

生姜和大枣,用于顾护脾胃、生化气血。

丹参用补血活血,宁心安神。茯苓,健脾宁心。龙骨和牡蛎,重镇安神。

这里面,其实就用到了我们开篇提到的,炙甘草汤。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生活中,年老体衰、心中阴阳气血俱虚的心律不齐患者,多不多?很多,不少。尤其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动不动就不敢累,畏寒乏力,舌干少苔。动弹多了,就心慌心悸,胸闷,上不来气。现代医学检查,心律不齐。这个情况下,我们考虑炙甘草汤,是对的。

当然,说归说,聊归聊,我们还是应该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尤其是这个用量。有一种临床经验认为,炙甘草汤的用药比例,必须按照张仲景原方来,否则效果不好。此外,煎煮的时候加酒,也必不可少。凡此种种,我们应该重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