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岳庙:道教文化的“俗”与“雅”
北京东岳庙:道教文化的“俗”与“雅”
北京东岳庙,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41号,为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据记载,建于元代(1319—1323年),被赐名“东岳仁圣宫”。庙宇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由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和其弟子吴全节募资兴建。1996年11月,北京东岳庙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即是五岳中的山东境内的泰山。在道教中幽冥世界的最高主宰就是泰山神东岳大帝。泰山在古代被视为距天最近的地方,与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自秦始皇起便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的圣地。东岳庙受到历朝历代的皇家重视,一直被作为国家祀典之所。琉璃牌楼在马路的对面,因修朝阳门外大街而隔开了。
古老的东岳庙已经700多年。长久以来香火旺盛,每年都有盛大的庙会集市,所以在民间,它逐渐演变成为文化、经济活动的中心。疫情以来很少开放。
据记载,万历三年(1575年),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率领万历皇帝朱翊钧、朱翊钧的弟弟潞王朱翊镠、公主等均捐资重修东岳庙。万历四年(1576年)修缮告成,张居正撰文《敕修东岳庙碑记》。当时庙宇因皇家重视而香火鼎盛。
如今庙的正院中轴线上有六个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琉璃牌楼、棂星门、瞻岱门、岱岳殿(前殿、仁圣宫)、育德殿(后殿)、后罩楼,庙宇为六进院落。建筑物的风格基本沿袭元代的。如图所示,维护修缮是东岳庙面临的重大课题。
北京东岳庙的特点,有人归纳为“三多”,即神像多、碑刻多、楹联匾额多。也可以归纳为几个“俗”。这里的“俗”字可以理解为大众的、平庸的一些观念与行为,或者说是一些与社会风尚、习惯相关等。
一、神像多反映出一种“俗”念。庙宇中有东岳大帝和七十六司神像等,最多时曾供有三千尊神像。包括玉皇大帝、文昌帝君、关圣帝君、真武大帝以及文武财神、月老、药王、灶王爷等反映老百性需求的民俗之神,还有建筑业祖师爷鲁班、骡马驴行的祖师爷马王爷、梨园界的祖师爷等各种行业与生活相关的接地气的神。这种偏俗的神像与佛教寺庙完全不同,但真实反映了老百姓对世俗生活的美好追求。
二、数量众多的碑刻也有一种“俗”意。民间流传有“东岳庙的碑数也数不清”的说法,实际有163通。据说最早的碑刻是元天历二年(1329年)的《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碑》,最晚的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立于新鲁班殿前的鲁班会碑。数量最多的是香会碑刻。已知的163通碑刻中,有135通是由各行各业的香会所立。行业也好、香会也好,都是社会普通阶层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香会这样的组织想到了立碑这样的雅,本质上是追求自我与美好的“俗”意升华。
三、楹联众多,雅俗共赏。庙内多数殿堂前都挂有白底黑字、各种字体的楹联。楹联的内容折映出丰富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些观念。例如,瞻岱门前写有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诸如此类,包含草、篆、隶、行各种雅的字体。又比如“真官土地司”用隶书写的对联是:神随地已著灵德惟广厚,感应人而有赫祜在昭明。这些盈联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雅俗共赏、意蕴深长,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巨大的算盘似乎在提醒人们不要精于算计,因为人算计比不过阴司,更比不过神灵。
四、“七十六司”的想象也偏俗。七十六司的殿堂及雕塑,估计是全国唯一的。它位于二进大院,从瞻岱门里进入的东西两侧、南北两端都有布局。每殿都有司名、神的雕塑、额匾、楹联。因殿堂不足,有的殿只好让两个司合署办公,故七十六司共占用殿堂六十八间。楹联内容既是对各殿司神职能的诠释,也是中国人善恶报应思想的集中体现。我国古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有“视死如生”“善恶报应”观念,担心将来死后在阴间受罪的风险。所以,在世时会有算计利害得失与回报的俗念。这一俗念的好处是提醒人们,有条件的话会尽可能多做善事。
雕塑的色彩以灰色、棕色等冷色调为主,也有道观常见的大红大绿的色彩。雕塑脸部的表情都很严肃,反映了工匠对阴间世界的司法和审判的想象。这样的群雕完全不同于佛寺的菩萨像的宁静安祥。所以,胆小者或者儿童,不建议去参观。至于是否拜神,读者成游客时自已决定。
五、民俗博物馆中的民俗。1997年6月在庙内设立北京民俗博物馆,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藏文物分别是服饰文物、商业民俗文物、生活仪礼文物、岁时节日文物和传统游艺文物。后院的两层后罩房,可能是用于民俗文化展览的,可惜目前暂不开放。
明清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曾经成为国教的道教仅存全真、正一两大派。白云观是全真教的。东岳庙是正一派的。一东一西,各管各的,相安无事,也挺有意思。但京城之内,道观的数量、规模都无法与佛寺相提并论。下图为钟鼓楼。为什么上了规模的寺、庙、观都会有钟楼、鼓楼?请读者思考回答。
东岳庙创建者张留孙是江西人。又譬如,白云观内的罗公塔祭祀的罗公,是清康熙年间江西籍道士。传说他创新了剃头理发工具与按摩术,曾入宫治好了雍正帝的头疮,因而受皇家赏赐。仙逝后被雍正帝敕封为“恬淡守一真人”,并建塔以藏真身祭祀。
再譬如江西龙虎山上清宫,唐代就是名真仙观,名副其实的道教圣地。宋真宗封张正随为真静先生,并准他在山中设授箓院,免除田租。从此后,凡后继者均可获得“先生”的赐号,并承认天师的世系传承。故道教学界一般会认为江西龙虎山“张天师”这个体系是这个时候才确立。另外,江西上饶的三清山、抚州的麻姑山也都是道教名山。
另一个思考是:风水先生与道士有什么关系。据说宋代以前的道士是不看风水的,道教也反对风水之说。唐末名道士杨筠松入江西,开启了相地的传统,使宋朝以后江西成为全国风水学的发源地。以至于后世凡看山形、水文、风水、方位的,全都出自江西。而南宋时这种风水堪舆之学亦不被视为迷信或巫俗,反而是“儒业”之一端,属于读书人的职业。故吴澄说:“儒之家,家以地理书自负,人人以地理术自售。”在这种风气下,道士替人看风水也就不足为奇,显示其贴近民众生活习俗了。看来古代的读书人,也会从事“风水堪舆”以适应俗的社会需要,进而解决自身的生活问题。以此观之,文化也好、观念也好、职业也好,随着时代的发展是会不断改变的。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北京名胜古迹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2] 龚鹏程.告诉你真实的“道士下山”路 [N/0L]. 《中国国家地理》,201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