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出自唐代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注释:纨绔:指富贵子弟。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
赏析:诗人开门见山,以富家纨绔与读书人作对比,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原文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纨绔 一作:纨袴)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一作:读破万卷书)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寻求机会与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务必要使君王的品德超过尧舜,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谁料想我这样竟然落到了今天的境地,我虽仍是高歌,却不是隐士装疯。
骑驴十三年,寄食长安,事情多像秦末商山四皓。
早晨去敲富人家大门,晚上追随肥马车扬起的灰尘。
吃过人家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不久又蒙多幸,皇帝垂青,突然呼唤我,于是,我马上发迹。
但命运坎坷,仕途多艰,犹如青天里鹏鸟要展翅高飞,却扑腾而下,翅膀反而受摧折,想横行却遭到障碍。
虽然深感韦大人情意深厚,也知道韦大人胸怀真诚。
常常在公卿大夫面前,诵读韦大人的佳句清新。
我私下里学习贡禹,却难于忍受原宪的清贫。
怎能总是烦闷失意,郁郁寡欢,穷困潦倒,东奔西走,到处流浪?
现在,我正打算东渡大海,即将西去秦川。
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我常常想,虽然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也要报答,何况韦大人您还想荐拔提拔我。
那白鸥正可纵情地在浩荡的烟波中飞翔,有谁能把它驯服呢?
赏析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
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载),时杜甫37岁,居长安。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李林甫命尚书省试,对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杜甫这时应试落第,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
参考资料:完善
1、倪其心 吴鸥·杜甫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3、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简析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诗人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表现出其过人的才学以及平生志向和抱负,并且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现实。全诗直抒胸臆,慷慨陈词,主要运用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诗人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是杜甫自叙生平的一首重要诗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