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禁止!越想要!什么是"禁果效应"?为什么"不被允许的"总是那么吸引?
越禁止!越想要!什么是"禁果效应"?为什么"不被允许的"总是那么吸引?
为什么越被禁止的东西,越发吸引?从古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到《圣经》中的亚当夏娃,人类历史上许多故事都在探讨这个有趣的心理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禁果效应",揭示为什么"不被允许的"总是那么吸引人。
在非常非常遥远的古希腊,人类每夜都过着无比寒冷无光的日子。泰坦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同情与人,于是将天上的火种偷走带到人间。有了火,就有了温暖与光明,人类再也不怕夜的黑与冷,更不用生吃食物了。
不过,这一举动却触怒了"主神宙斯"。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与人类,宙斯命令"锻造之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依照女神的形象造出一位美丽的少女,然后吩咐众神各给她一件"特别"的礼物。
"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给了她工艺技巧及对细节的注意力、"爱与美女神阿芙萝黛蒂"(Aphrodite)给了她迷倒男人的风韵魅力、"众神信使赫密斯"(Hermes)给了她能言善辩的说话技巧、"婚姻女神赫拉"(Hera)给了她一颗好奇的心。
宙斯命令众神赐予潘多拉各种特殊能力
最后,众神赐她名为"潘多拉"(Pandora),在古希腊代表著"全部礼物"的意思(Pan-全部,-dora礼物)。随后,宙斯差遣"信使赫密斯"将潘多拉带到人间。据古希腊,潘多拉也是地球上的第一位女性人类。
维C:欸?不是给他们惩罚吗?为什么反而给礼物呢?
接下去你就知道了。
离开前,宙斯又送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给潘多拉,并叮嘱她"绝对⋯绝对不能打开盒子"。
"信使赫密斯"根据宙斯的吩咐,把潘多拉带到了普罗米修斯的弟弟"艾比米修斯"(Epimetheus)面前。艾比米修斯见这么漂亮的美女,立马就爱上了潘多拉,并娶她为妻。
潘多拉对地球上的生活感到非常兴奋,强烈的好奇心让她非常渴望了解所有事物,当然肯定也包括宙斯送她的那个"盒子",朝思暮想的想知道盒子裡到底装了什么。
丈夫"艾比米修斯"意识到盒子里面的东西可能会带来不详之灾,所以也叮嘱潘多拉绝对不能打开盒子。越是禁止打开盒子,潘多拉越是对盒子里的东西感到好奇。
潘多拉对宙斯送的盒子充满好奇
终于有一天,潘多拉再也忍受不了了。她趁丈夫不在的时候,悄悄拿起了盒子,心想:"只要眯一眼就好,然后我就不再想这个盒子了"。
就在打开一小缝隙时,一股力量猛然地冲了出来,各种像是迷雾一样的无形体的东西和声音又笑又窜地围绕在潘多拉身旁。
潘多拉吓得又抓又拉地,想把这些东西都抓回到盒子裡,不过显然已经不可能了。最后,极度害怕的潘多拉唯有立刻把盒子关上,但迷雾与声音已经早就飞往世界各地。
潘多拉打开盒子释放出世间所有的邪恶
其实盒子裡关著的就是世间的所有的邪恶:贪婪、嫉妒、痛苦、疾病、祸害等等。潘多拉把盒子打开,也代表把这些不幸带到了人世间。不过,潘多拉把盒子关上,最后也把"希望"关在了盒子裡。有人对这个解读是说,尽管再痛苦、再怎么不幸的事情,都存有一丝希望,因为希望还是在身边留了下来。
引言
以上就是"潘多拉的盒子"传说,当然也许你听过的和我所说的有些出入,因为古希腊神话的版本众多,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个版本。但这个不是重点,这里要带出的東西其实就是:为什么越被禁止的東西,越发吸引?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呢?当两个朋友正聊著什么的时候,你好奇地凑上前问问:"你们在讨论什么啊?"他们却告诉你:"这事你最好不要知道,知道后会对你会有危险"。原本随口问问的你,此时却变得更加想知道内容了,即使知道危险,还是想要参与。
好奇心驱使人们想要探索被禁止的事物
或像是母亲告诉孩子不能做这、做那时,孩子偏偏会更想去做这"不能做的事",甚至对"不能做的事"感到一丝快感。不管你是大人还是小孩,越是不让你知道的東西,就越想知道,越是不能接触的東西,就越想接触,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
这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越禁止反而越激发欲望"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也被称作"禁果效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禁果效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它到底又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什么是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在英文称作 Forbidden Fruit Effect。事实上,"禁果效应"的典故并不是潘多拉的盒子,而是来源于《圣经》里的一個故事。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让他们管理天上一个叫伊甸园的花園。伊甸园里有两颗树,一颗是"生命树",一颗是"知善恶树"。上帝告诉亚当和夏娃,这里所有果实都可以吃,但唯独"知善恶树"之果不能吃,吃了必定死。但后来夏娃还是受不了蛇的哄诱,和亚当一起吃了"禁果",最后上帝怒将二人逐出伊甸园,蛇也受到诅咒。
所以"禁果效应"也可以称作"亚当与夏娃效应"。越被禁止的事物,越会引发渴望与探知。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況。最典型的就像我前面举的例子一样,母亲禁止孩子"不要用脏手碰墙壁"、"不要吃美禄粉"、"不要打游戏"等等。当越被说不可以时,孩子就会越想去做。就算是在成年人身上也可以看到,许多被社会上禁止的事情,像是某禁书、禁地、禁止探索的网站等,明明社会都指出这些东西可能带来危险或其他可怕的后果,但在人们的心里总是会想要一探究竟。
人们总是对被禁止的事物充满好奇
在2002年,摄影师阿德勒曼为美国加州海岸拍了一万两千张照片做记录,其中一张刚好拍到了美国艺人芭芭拉·史翠珊的居所。艺人史翠珊为了隐藏自己的居所,因此提告摄影师阿德勒曼和其网站移除此照片。结果败诉,次月多达420,000人到访网站。试图隐藏的某事,反而造成此事暴露,而到访的群众心理就是所谓的"禁果效应"。事实上,事情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吸引,就是因为说是被禁止的,反而让人变得更想去触碰这个事情。
又或是在爱情中,阿木与小童相愛了,但双方父母都不同意两人的爱情,时常各种禁令与干涉他们。结果两人却不是分手收场,反而是爱的越深。
为什么有禁果效应?
那禁果效应背后的心理是什么?这里可以从3点去解释:好奇心、稀缺原理和逆反心理。
好奇心
首先我们来讲讲好奇心。人类天生就有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产生好奇的心,这种好奇心会促使人们去探索、发现新事物。
这里有个名叫"不要往鼻子裡塞豆子"的小故事。一个妈妈带着儿子到市集采购,在前往市集的路上,妈妈想起儿子以往的调皮小动作,于是严厉的叮嘱儿子:"到了那里你不要惹麻烦,不要拿白菜来吃,不要把牛奶洒在地上,更不要往牛身上扔石頭。"因为这些都是儿子以前在市集发生的事,妈妈为了防止儿子再惹麻烦,又严厉的补充了一句:"也不要往鼻子裡塞豆子。"
结果,儿子做了所有提到禁止的事情,尤其是把豆子塞往鼻子的動作,对儿子来说是个新主意,反而让他跃跃欲试。
好奇心驱使人们想要探索被禁止的事物
也就是說,有時候人们"禁止"的提醒,反而是激發他人"好奇心"的行為。"好奇心"被認為是人類減少不確定性的動機,只有當事情的結果能被確定或預判,"禁果效應"的發生才會大大減弱。舉例說,母親告訴孩子不能用濕手去碰電器或電子開關,而孩子此前就有過被電的經驗,因此孩子早能確定或預判"用濕手碰電器的結果",所以就算是母親禁止的事,自然也不會傻傻去做。
稀缺原理
"禁止事物"往往让人有种隐藏的价值存在,因为"隐藏"就可能表示此信息或事物有及其重要或稀缺性的含义。这个"稀缺原理"我在之前也提到过,人们总是想要得到稀有的东西,因为比起得到,人们更害怕失去的感觉。所以即使存在潜在的危险性,人们在心理上也会把其危险性降低,做出难以理解的冲动行为。
当一个人对你"禁止一样事物"时,就像是对你"隐藏一个宝贝"。当有人告诉你"这事你最好不要知道"时,就等于说"这个稀有的宝贝你不能得到"一样。所以说"稀有之物在眼前,哪有轻易错过的说法"呢。为了避免失去它,人们心理会自动调节其真实的危险性,让自己的冒险显得更加合理。
稀缺的東西之所以吸引,除了免於失去的焦慮感,同時,得到稀缺的東西也表示得到地位的提升,是一種潛在的虛榮心。"我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表示我比較高級,"我知道了別人不知道的事情"顯得我知識比較淵博,"我接觸了別人不能接觸的東西"顯然我比一般人更有能耐。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做禁止的事情時,會有一種莫名的喜悅感。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驱使人们做出与禁止相反的行为
當然,也有很多时候我们"被禁止的事物"所牵引,不是我们对它感到有多"好奇",也不认为它有多"稀缺",而是一种"逆反心理"。
举个简单的生活例子,阿德原本在未来的一个星期打算好好读书,不再打游戏。就在这个时候母亲告诉阿德:"不要再打游戏了,去读书。"结果阿德直接把书丢在一旁,打游戏去了。这类越禁止,越去做的情况就不是好奇或稀缺了,而是逆反心理。在未成年身上也就是所谓的"叛逆"。由于不只是小孩有,成年人也有,因此这种心理就叫"逆反心理"。
人类天生就有向往自由、自我选择的倾向,希望自己能够自主及控制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成为他人控制的傀儡。当一个人禁止你不能做这、不能做那的时候,就是一种别人替你做选择,将某种选择强加于自己的情况,也正好表示了自己的自主权受到威胁。这时人就会开始产生一种抗拒心理。心理学家发现当人的自主控制力受到威胁时,人就会表现出负面情绪,比如生气、反抗、忧郁或绝望等心理。
阿登屋的实验
在人的一生中,除了被别人阻止或禁止外,大多人都会有一段丧失控制力的时候,那就是"老年"阶段。美国心理学家艾伦·兰格(Ellen Langer)和朱迪斯·罗丹(Judith Rodin)有个著名的实验"阿登屋的实验"。
在1976年,兰格和美国康乃狄克州的一间叫阿登屋的养老院合作,并进行了一项研究。阿登屋养老院共有四层楼,研究人員隨机挑了其中的两层,第四层和第二层,里面所有老人的健康状况都相近,分别做了完全不同的实验安排。
第四层的老人的安排是:
- 老人们可以自己决定房间的设施与布置,如果需要什么改变,都可以告诉工作人员。
- 给老人们一棵植物做礼物,老人们可以选择要或不要,也可以选择是哪个种类,选好后,让老人们自己照顾植物。
- 在下个周四和周五有个电影放映,如果老人们想要看的话,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天。
第二层楼老人的安排则是:
- 工作人员会以最幸福与舒适的家为标准,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告诉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都会尽力帮助老人们,老人们只需要享受其中。
- 给老人们一棵植物做礼物,而护工每天都會替老人们浇水照顾它。
- 在下个周四和周五有个电影放映,工作人员会帮老人们安排时间,稍后通知他们哪一天去看。
从两层楼的安排可以看出,虽然第四层和第二层楼安排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但第四层楼的老人有更大的自主控制权与选择需要。而第二层楼的老人,虽然也安排的很好,但所有东西都是由养老院所决定的。
阿登屋实验对比了自主控制权对老人的影响
实验进行了三个星期后,给了所有老人和护工一份问卷,要求评估老人們在快乐、活力等方面的评价。结果发现差异非常大。第四层的老人,也就是拥有自我掌控的那一组,报告中都表示他们更快乐、更有活力。根据护工的观察,第四层有93%的老人往积极方面提高,而第二层楼只有21%的老人向积极方向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护工並不知道此实验,所以表示护工提供的数据是真正通过观察得來的。
从这个实验可以说明,拥有自主权与自我选择的人,心理上明显比较积极,而失去控制权的人,尽管很多时候是为他们好,但实际并不是满意的结果。
好,回到禁果效应的"逆反心理"。当一个人被禁止的时候,同时也表示个人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人们为了打破受限带来的焦虑与不舒服,就会以相反的行为去对待,这就是逆反心理的原理,也是造成"禁果效应"其中的一个原因。
结语
以上就是"为什么不被允许的总是那么吸引?"我们越被禁止,就越想要的心理。
因此也有人反过来利用"禁果效应"的心理,假装禁止或隐藏某样事情:"这个钢琴不是买给你的,你那么没耐心是不可能学好的",诱导对方产生这种"禁果效应"。事实上禁止的事,正好是对方想要你做的事:"谁说我没有耐心,我每天都會学"。这里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提供大家思考的方向,避免被有心人所利用。
那你有沒有这样"越是禁止的事物,越想要"的经验呢?都可以在下面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