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弥勒佛
神话:弥勒佛
弥勒佛,作为佛教中备受尊崇的菩萨与未来佛,其形象深入人心。从印度到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弥勒佛不仅在佛教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更以其独特的形象和精神内涵影响着世俗社会。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弥勒佛的身世起源、宗教地位、传说故事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一、弥勒佛的身世与起源
弥勒佛,姓弥勒,梵文为 Maitreya,音译有 “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 等,意译为 “慈氏”;其名为 “阿逸多”,译为 “无能胜”。在佛教经典中,弥勒出生于南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婆罗门家庭。他是南印度波婆利大婆罗门之子,曾受业于婆罗门学者波婆离门下,后与阿逸多等 16 个婆罗门子一道前去拜见释迦牟尼并成为其弟子。
关于弥勒信仰起源的时间,学界分歧很大。普遍观点认为弥勒信仰大约在公元前 2 世纪以后出现在印度。学者李玉珉依据《大史》记载,认为弥勒信仰在公元前 2 世纪的印度已经存在,因为斯里兰卡国王杜多伽摩尼在他临终之前愿生兜率面见弥勒,而杜多伽摩尼在位时间确定是公元前 161 - 前 137 年。日本学者松本文三郎则认为未来佛的弥勒信仰源自大乘佛教的创说,认为弥勒信仰成立的年代是在佛灭后 300 年以后至公元 200 年代中叶之间的约五百年里。印度学者 Inchang Kim 提出,在最早期经典中都记载了佛教 “过去佛信仰”,与过去佛观念相对的未来佛观念也应存在,所以他认为弥勒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佛陀在世的时代,弥勒信仰在释迦涅槃后即已出现。中国学者方立天也认为弥勒信仰出现的时间较早,因为在早期佛教经典《增一阿含》《中阿含》中就有弥勒菩萨,记其为未来佛。
关于弥勒信仰起源的地点,英国佛学家 Edward Conze 认为西北印度犍陀罗地区是弥勒信仰的中心,学者季羡林也持相同意见。其依据为密教中弥勒菩萨便处于西北方位。日本学者宫治昭从佛教美术史的角度分析,以犍陀罗为中心的西北印度,不仅产生了佛像,还有众多释迦佛传图、单独的菩萨像等尊像,这些尊像都与后来的大乘佛教美术密切相关,且早期中国译经僧几乎都出身于西北印度和中亚地区,所以在中国早期佛教中,印度多指西北印度及中亚,很少指中印度和南印度。
二、弥勒佛在佛教中的地位
(一)菩萨与佛的双重身份
弥勒佛既是菩萨又是未来佛,这一独特的身份使其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菩萨,他被称为弥勒菩萨,在佛教八大菩萨中,弥勒以其 “无能胜” 之名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他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慈心修习被认为是弥勒信仰的根本教法,这也体现了他在菩萨中的特殊地位。作为未来佛,他被释迦牟尼佛授记为继承者,将在未来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举办龙华三会,建立人间佛国。
(二)弥勒佛道场的争议与确定
弥勒佛道场的具体所在地一直存在争议。浙江义乌云黄山上的双林寺,相传在南北朝时期是由弥勒佛化身的傅大士创建的道场。辽宁千山被认为是弥勒佛道场的理由是这里的龙泉寺开光当天正午,弥勒佛乘着云来受朝,人们认为这是吉兆。而浙江奉化的雪窦山是被最多人接受的弥勒佛道场,理由有二:其一,雪窦山是天下名山,早在宋朝时期就已被公认;其二,弥勒佛祖的化身布袋和尚是奉化人,现在各地的弥勒佛像其实就是布袋和尚,把雪窦山作为弥勒佛道场可谓落叶归根。
(三)对大乘佛教的影响
弥勒佛对大乘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玄奘大师前往西域取经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得到弥勒菩萨所编写的《瑜伽师地论》真经。这本经书被传说是弥勒菩萨亲自传授编写的,可见其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地位。玄奘大师曾发愿希望自己能往生兜率天,亲自聆听弥勒菩萨为他解说佛教经典。这也体现了弥勒佛在大乘佛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三、弥勒佛的传说故事
(一)弥勒菩萨故事
在久远劫以前,弥勒便开始修行慈心三昧。传说中,在母怀弥勒之时,便有诸多祥瑞之兆。其母感而有孕,身放光明,周围的环境也变得异常宁静祥和。随着弥勒的成长,他跟随弗沙佛修慈心三昧,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慈悲之心。
《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记载了光明仙人的事迹。光明仙人,即前世的弥勒菩萨,在山中修行时,遇到洪水暴涨,七天无法乞食。此时,森林中有五百白兔,兔王母子见到仙人困境,为了让正法久住,供养法师,毅然投身火中。光明仙人悲不能言,发誓宁可燃身破眼目,也不忍杀食众生,愿世世不起杀想,不吃众生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
(二)未来弥勒佛的传说
据传说,弥勒菩萨居住在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衰后,将降生人间。佛陀的弟子阿难曾询问释迦牟尼关于未来世界的情况,释迦牟尼预言说:“弥勒菩萨将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衰,然后降生到人间。他将从右肋骨诞生,就像我今天从右肋骨诞生一样。兜率诸天纷纷宣告弥勒菩萨的即将降生,他将是修梵摩的儿子,名字叫做弥勒。”
后来,一个名为契此的和尚自称是弥勒佛降世。契此常常背着布袋乞讨,态度随和又善解人意。当契此临终时,他端坐于岳林寺的盘石上,以偈语表示自己是弥勒佛的转世。人们以为这是弥勒佛的显化,开始纷纷将他的形象画在墙上。这个造像的原型即是契此,他以跏趺坐的姿态,一手持念珠,一手握着布袋,笑容可掬。这个形象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了弥勒佛的典型形象。
(三)弥勒佛在民间的故事
在民间传说中,弥勒佛在春节习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玉帝将两盆花放在如来佛和弥勒佛面前,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悄悄换了花的位置,结果如来佛的花先开,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弥勒佛心善,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人们欢欢喜喜地过了一天。
还有一个关于弥勒佛与姜太公老婆的 “破五” 故事。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脏神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不答腔。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 这就是 “破五” 的来历。
四、弥勒佛的象征意义
(一)宽容、乐观与喜悦
弥勒佛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形象,象征着宽容、乐观和喜悦的心态。他的笑容仿佛能包容世间一切,无论是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还是他人的过错与冒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象征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常常陷入焦虑和紧张之中。弥勒佛的宽容心态提醒我们,不要过于计较得失,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当我们遇到他人的误解或批评时,不妨像弥勒佛一样,以宽容之心对待,避免冲突和矛盾的产生。
弥勒佛的乐观态度则激励我们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但我们不能被困难打倒,而应像弥勒佛那样,始终保持笑容,相信未来会更好。这种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困难,迎接新的机遇。
弥勒佛的大腹便便象征着内心的富足和喜悦。这启示我们要学会满足,珍惜拥有的一切,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寻找快乐。不要总是追求物质的享受,而要注重内心的感受,培养积极的情绪,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喜悦。
(二)慈悲之心的体现
弥勒佛以慈悲之心待人,是众生的典范。他对众生的宽容,体现在面对孩子们的戏弄和大人的嘲讽时,丝毫不生气,还喜笑颜开地收下他们给的物品。这种宽容不仅仅是对行为的包容,更是对众生内心痛苦的理解和怜悯。
弥勒佛心系处于痛苦中的人们,常将化缘所得的东西分发给穷人,帮助他们摆脱现世生活的困境。这体现了他的慈悲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实际的行动。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学习弥勒佛的慈悲之心,关心他人的疾苦,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弥勒佛还经常在兜率内院为弟子说法,劝化更多的苦海众生往生弥勒净土,将来再下生到弥勒人间净土度化更多的众生。这表明他的慈悲之心不仅局限于当下,还着眼于未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远离苦海,获得解脱。
在我们的生活中,弥勒佛的慈悲之心可以启示我们多为他人着想,以善良和爱心对待周围的人。当我们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传播正能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五、著名的弥勒佛造像
(一)浙江雪窦山弥勒佛铜像
浙江宁波雪窦山,屹立着一座世界最大的弥勒佛铜像。这座铜像耗资 5 亿,由 500 多吨青铜铸造,内部由 400 多吨钢骨架支撑。它坐落在雪窦山后山海拔 369 米的山坡上,坐北朝南,背倚青山,气势非凡。
雪窦山作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弥勒根本道场,是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的弘扬佛法之地。雪窦寺始建于晋代,距今已有 1700 多年历史,盛于唐宋,曾是 “五山十寺” 之一。如今,雪窦山以 “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弥勒根本道场” 的崭新面貌迎接世人。
雪窦山弥勒大佛不仅是一座宏伟的佛教造像,更是推动奉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标志。大佛基座内设有可容纳 1200 人的弘法讲堂、弥勒文化博物馆和功德林碑墙,总面积达 12000 平方米。这里展示着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历史文化遗迹,传递着弥勒文化包容、欢喜、慈悲、自在的精神和理念,进一步提升了奉化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了弥勒文化旅游品牌。
(二)浙江柯岩弥勒石像
浙江绍兴柯岩风景区内,有一尊柯岩弥勒石像,它作为浙江省四大名佛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这尊弥勒石像开凿于隋唐时期(具体年代有争议,有三国、晋代、宋代等说法),据《柯山小志》记载,石佛高五丈六尺,相传隋开皇间有石工发愿为此,未成而逝,以禅之子,子复禅孙,三世讫功。它是江南古石刻艺术珍品,也是浙江省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大型石刻造像之一,有 “天工大佛” 之称。
这尊佛像与国内众多半圆雕、浮雕石佛不同,此造像为圆雕佛像,佛背与佛龛不相缀连,独立于岩,具有超拔的文化价值。它被岩石包裹着,颇有石窟造像的意境。佛像约 20 米高,面部丰满圆润,仪态文静端庄,保留完整。其两耳之间可以通人,为世间罕见。这尊弥勒石像不仅是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更是研究古代石刻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资料。2013 年 5 月,它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弥勒佛的形象特点
(一)传统形象特点
弥勒佛的形象通常呈坐姿,头戴宝冠,宝冠高耸,光彩夺目,彰显出其尊贵的身份。身着华丽袈裟,袈裟色彩鲜艳,质地精良,上面常常绣有精美的图案,如莲花、祥云等,这些图案不仅增添了袈裟的美观度,更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寓意。莲花代表着纯洁与神圣,祥云则象征着祥瑞与平和。
弥勒佛手持宝珠或印相,宝珠散发着神秘的光芒,寓意着福报圆满。印相则代表着佛法的力量和威严。面带微笑,这微笑充满了慈爱与温暖,仿佛能融化世间一切的苦难和烦恼。他的眼神柔和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众生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安慰和指引。
(二)大肚弥勒形象特点
从北宋开始,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的大肚弥勒逐渐成为寺庙中供奉的弥勒形象。大肚弥勒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掬。他的大肚子十分醒目,象征着他的心胸开阔、包容一切众生的慈悲心。这个大肚子也象征着他的智慧和修行成就。
大肚弥勒经常肩背布袋,手拿锡杖和佛珠。布袋代表着他的慈悲和包容,无论众生给予他什么,他都能欣然接受,并用布袋装下众生的苦难。锡杖象征着他的力量和威严,能够驱邪避恶,保护众生。佛珠则代表着他的修行和觉悟,通过念诵佛珠,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慈悲。
大肚弥勒的形象诙谐、亲切,极具喜乐、祥和之气。他的出现,让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能够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这种形象不仅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也在世俗社会中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