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猪》:现实映照与多重反思
《红猪》:现实映照与多重反思
《红猪》是吉卜力工作室于1992年推出的一部动画作品,由宫崎骏执导并担任编剧。这部电影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一部充满深刻寓意的作品。它通过一个飞行员变成猪的奇幻故事,展现了宫崎骏对战争、左翼理想、自由以及女性力量等多重主题的思考。
《红猪》电影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剧变的时代:战争与左翼理想
1990年,宫崎骏于《月刊Model Graphix》上连载漫画《飞行艇时代》。1992年,该漫画作品被改编为动画电影《红猪》。宫崎骏创作《红猪》前后,正处于世界政治格局剧烈变化的时代。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到海湾战争、南斯拉夫内战,持续地动荡深深影响了宫崎骏的创作。另一方面,作为左翼青年的宫崎骏,对社会主义抱有同情。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理想连续遭受重创,宫崎骏也随之陷入了对左翼的失望与悲观的苦恼中(绯雨霄,2005)。
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受到激烈冲击的时期,宫崎骏创作的电影《红猪》中充斥着他的迷惘与挣扎。对战争的批判,对民族主义的反讽,对左翼理想的质疑,对价值观的叩问,映射在了《红猪》的每一丝细节中。
对战争的批判与反思
宫崎骏曾这样表述对战争的厌恶:“只要战争开始就没有公正可言,战争中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是人类丑恶本性的上演。(薛燕平,2010)”在电影《红猪》中,这种对战争的批判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方面,《红猪》背景设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对于影片中战后场景的设计,大多来自宫崎骏对现实的洞察与研究。比如影片中,主角波鲁克来到米兰,找老朋友保可洛修理毁坏的战机。在给飞机修理厂的老板交钱时,波鲁克拿出的钞票像小山一样堆在老板桌上。保可洛却说这些远远不够,同时抱怨“最近的钞票不值钱,就跟废纸一样,一下子就花光了”。这段情节反映了战后“通货膨胀”的现象,纸钞贬值、物价飞涨,普通民众的生活不堪重负。真实的社会场景刻画也让《红猪》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在为波鲁克制造新飞机时,保可洛请来了一大堆临时工,全都是他的女性亲戚们。有侄女、堂兄弟的女儿、外甥媳妇、表妹,甚至还有年龄很大的婆婆。红猪感慨道“居然连一个男人都没有”,这正是当时社会的现状。战后,经济萧条、百业待兴,男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四处寻找工作。为了揭露战争对百姓的危害和对社会的创伤,宫崎骏着力挖掘与描绘这些真实细节,并采取幽默的方式融入其中,大大加深了本片的耐看性以及深度(曹慧丽 & 赵一畅,2019)。
另一方面,《红猪》里的主角波鲁克是宫崎骏自身反战思想的写照。波鲁克原先是意大利的王牌飞行员,因为魔法诅咒而变成猪,这其实是一个“自我放逐”的隐喻。在残酷的战争期间,波鲁克亲眼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死去。波鲁克无力阻止战争,却又不甘于参与被法西斯主义主导的人类世界,所以干脆异化为猪。他凭借自己出色的飞行技术成为赏金猎人,以此赚取赏金来逍遥度日。看似轻松,但实际上是一种逃避,是波鲁克对现实绝望的无奈脱身。
化身为红猪的波鲁克,对被战争扭曲的人类世界充满了厌恶与抗拒。他在酒馆里和吉娜说过,自己最不喜欢她酒馆里挂着的这些他曾经为人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曾象征飞行的纯真理想,如今却只能让波鲁克回忆起战争是如何摧毁掉美好。银行职员向他推销爱国债券,波鲁克毫不迟疑地说出“那是你们人类之间的事”。曾经的战友邀请他重新回到空军队伍,波鲁克严词拒绝:“要我变成法西斯分子,我宁愿当只猪。”这句话是宫崎骏借由波鲁克之口,表达出对战争与法西斯主义最激烈的讽刺和控诉。
影片结尾处,波鲁克与卡地士的空中作战再次将这种反思推向了高潮。波鲁克明明占据了有利位置却没有射击卡地士,强调了他坚守不参与战争、不互相残杀的信念。最终,这场子弹横飞、烟雾蔓延的空战,以没有损失一条生命的和平方式结束。《红猪》中构建这样一个充满骑士精神的飞行世界,反映了宫崎骏对和平时代的向往与对战争的批判。
对左翼理想的叩问
电影一开场,波鲁克身处无名小岛,躺在沙滩椅上听广播,收音机里播放的曲子是法国家喻户晓的歌曲《樱桃时节》(Le temps des cerises)。在后面的情节中,女主角吉娜在酒吧里再次演唱了这首《樱桃时节》。这首歌的词作者巴蒂斯塔·克莱芒担任过巴黎公社领导人,也是一名法国流亡诗人。《樱桃时节》是他献给战地护士路易斯的作品,为了纪念她巴黎公社时期自愿参加救助的精神。后来,《樱桃时节》成为血染巴黎的象征。宫崎骏在他的访谈集中曾提及过,巴黎公社是他心中最纯粹的理想。借着这首著名的左翼革命歌曲,宫崎骏表达了对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缅怀。
红色作为巴黎公社时期革命的象征,后来逐渐演变成比较激进革命的左派标志,波鲁克的红色战机便可以被视为对左翼理想的隐喻。影片中,波鲁克所驾驶的红色飞机曾被卡地士严重击毁,一度化为残骸,这是“红色”理想的一次象征性死亡。后来,波鲁克运载着自己爱机的残骸,在游艇上迎风而立,十分悲凉。现实的挫败感、坚守自我的信念感,这两种情绪在波鲁克内心复杂交织,一同达到了顶峰。来到米兰后,波鲁克手上拿着的报纸上,“红色机翼已经折断”“红猪将何去何从?”等意大利语标题醒目,无疑具有叩问左翼理想在现实中遭受重创后,左翼思想信仰者将何去何从的双关语义。
飞行:自由、反抗与本我
飞行是宫崎骏在动画世界情有独钟的意象。在《风之谷》《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等多部作品中,展现过形态各异的飞行器。飞行是人类渴望自由与幸福的象征,在飞行过程中,人成为天空中绝对自由的“本我”的存在。《红猪》中有着大量的空战与飞行镜头,如同宫崎骏其他作品中的一样,都带给观众一种心灵上的释放感,同时也传达出他对自由的尽情讴歌。
从曾经的意大利王牌飞行员,到离开部队成为一名赏金猎人,主角波鲁克的飞行生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波鲁克在回忆中提到,1910年,十七岁的他第一次驾驶飞机,很快爱上了这种自由翱翔的感觉。后来,残酷的战争摧毁了波鲁克关于飞行的纯真梦想,但飞行却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他。对于变成红猪的波鲁克来说,飞行是自由,是反抗,也是他对“本我”的坚持。
一方面,波鲁克厌恶飞行器作为战争的杀伤工具,因此选择成为猪,不受雇于国家和部队。往昔的战友菲拉林少校苦涩指出“现在只能背负着国家或民族这些无聊的赞助商飞行”时,波鲁克以强硬的态度拒绝受雇,表明自己“我只会用我的方式飞行”的坚持。这是波鲁克个人针对体制压抑与异化的反抗。
另一方面,即便变成猪,波鲁克依旧没有放弃飞行。正如他自嘲那般,“不能飞的猪,就只是猪而已”。飞行是波鲁克的初心,是他坚持自我的根本。残酷的岁月不断消磨着波鲁克的热情和梦想。唯有驾驶着红色飞机穿梭于大海与天空之间时,波鲁克能够短暂逃离他厌恶的环境,单纯享受飞行的快感。
波鲁克这样矛盾的心态,实际上是宫崎骏自身态度的投射。在为圣埃克絮佩里的随笔集《人类的大地》撰写解读时,宫崎骏写到:“对于20世纪初刚问世不久的飞行器,人类倾注了才能、野心、劳力、资材……但是仅仅在十年之后,飞行器便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的主角。”对飞行器异化的反思,暗含着宫崎骏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反思,他呼吁着人性自由与独立的回归。
女性力量:独立价值与双向救赎
2023年11月17日,电影《红猪》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这也是《红猪》在中国内地的首次公映。该片自公映以来,受到了一些关于“男凝”和“厌女”的批评。诚然这部1992年的经典作品无疑带有其年代的痕迹。然而,这些评价似乎过于片面,忽略了电影中的女性力量展现。
从女性角色塑造上,《红猪》的两位女主角都颇具个人魅力,并独立追求自身的价值。吉娜是亚得里亚海的绝对女王,面容姣好、嗓音动听的她广受飞行员们的爱慕。作为红猪战友的遗孀,吉娜同样遭受了战争的创伤,但她并没有因此消沉,还独自将酒店经营得有声有色。出生、成长于美国的菲儿是一名飞机设计师,她聪明勤劳、大胆活泼,在飞机设计这一领域发挥了惊人的天赋和能力。在女性普遍被轻视的年代,菲儿三番两次地跟波鲁克据理力争,并用智慧和辛勤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感情上,两位女主角对待爱情的态度虽有所不同,但都不依附于男性。
除了两位女主角,影片也着力刻画了保可洛工厂中的女性劳动者们。从一个个零件到最终安装,波鲁克的新飞艇完全是经由女性团体之手打造出来。为生计奔波的婆婆们走出家门、自主劳动,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展现出了不输于男性工人的能力。宫崎骏以直白的方式表现女性的贡献,表达了对女性劳动者的赞赏。
在叙事表达方面,《红猪》反套路地中淡化了男性占据主动的一面,而是凸显了女性方的强势地位。影片最受诟病的一段剧情是波鲁克和卡地士的赌局。其中,菲儿被作为与金钱等价的筹码,有物化女性的嫌疑。但在这场赌局中,首先菲儿是主动要求作为交易筹码,其次她并非为了波鲁克,而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飞行器设计师的尊严选择对赌。菲儿这种强势主见的行为,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情节中物化女性的反讽。
在情感关系上,《红猪》讲述的不是“英雄救美”的传统故事,不是单向的救赎,而是试图描述一种平等且独立的情感。菲儿积极乐观,对待感情大胆坦率,极力将波鲁克从消极的孤独中拯救出来。波鲁克也因为勇敢善良的菲儿而重拾对人类的希望,感叹“看到你就觉得,人类还是有希望的”。这体现出宫崎骏以女性视角展开的,对男性视角的批判和纠正(田瑞平,2005)。
总之,在电影《红猪》中,宫崎骏向观众描绘了各式各样的女性力量,表达出男权社会的反思。但宫崎骏在《红猪》中对于女性力量的刻画与强调,并不能等同于女性主义。影片中,菲儿作为一名出色的飞行器设计师,她的价值需要通过波鲁克的认可来展现,而男性角色们对她魅力的肯定也来自“漂亮”“可爱”;菲儿的行为也不涉及对性别秩序和男权社会的反叛。
【参考文献】
[1]绯雨霄. (2005). 宫崎骏: 创作梦想和飞翔的老人. 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
[2]薛燕平. (2010). 世界动画电影大师.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曹慧丽 & 赵一畅. (2019). 论宫崎骏作品中的反战思想——以《红猪》为例. 牡丹(12), 24-26.
[4]田瑞平. (2005). 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31.
(本文为北京大学通选课《光影中的百年中国》2023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3年优秀影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