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台地区传统民居文化:东北特色建筑的演变与传承
四方台地区传统民居文化:东北特色建筑的演变与传承
四方台地区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传统村落,这里保留着许多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不仅体现了东北地区的建筑智慧,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四方台地区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早期,四方台地区民居是典型的东北传统样式。多为木结构,采用榫卯技术拼合,以墙体为主体框架,屋顶则多采用天然材质如草、稻草等,以适应东北地区寒冷多雪的气候。目前这种老式建筑已经为数不多,在太保镇七一村、红星村等村屯零星保留。
东北套大院:一般是三合院的形式,正房和东西厢房相聚较远。外面围合院墙,大门很大,马套马车可以出入。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农村。为了房子坐北面南采光和取暖的需要,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采光效果极差,但保暖性能好;室内建有火炕,室外建有呼兰烟囱。后来呼兰烟囱普遍建在房顶。正房坐北朝南,一般为三间,中间是厨房,两侧为东西屋。正房两侧叫“下屋”或“仓房”,堆放杂物。
呼兰烟囱:为了防止发生火灾,人们就把烟筒设在距房子三、四尺远的地面上,中间的距离通过一道矮墙内的烟道连通室内炕洞,达到排烟效果。目前在四方台主城区边远地区的老房子还保留着呼兰烟囱。
口袋房: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口袋房的最大特点。火炕又称“转圈炕”、“拐子炕”等等,一般南、北为在炕,东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烟道。后来在矿区也有居民搭建这种火炕,被称为“对面炕”,住房紧张时期,一个屋子里住着两户人家。
门斗,是在房子外屋地门外设置的起分隔、挡风、御寒等作用的建筑过渡空间。在冬日之时在门之外加建一个临时方形小屋,用它来挡住寒风,这叫门斗。四方台地区“门斗”通常出现在公共场所,如:集体宿舍、食堂、小卖部、邮局,等等。居民住宅一般不装门斗,因为一般住户进了门就是灶台,穿过灶台才进里屋、脱鞋上炕,这灶间起到了“门斗”的作用。后来,门斗演变成院子大门上方的檐形木质、铁支结构。
地窨子,是一种半地穴式的建筑。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北古代的肃慎人、勿吉人。《后汉书挹娄传》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塚,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
建筑地窨子要在地上挖出长方形的坑,四周立上柱子,然后在上方搭建出屋顶的结构,覆盖上树皮、兽皮或泥土。内部可以生火取暖搭灶做饭。这种建筑多在山脚下或临江的宽阔地方,赫哲族、鄂伦春族和满族居俗多见。近代以来逐渐消失,而后来东北地区普通百姓家必备的菜窖则是来源于此。在四方台区太保镇所发现的汉魏时期的先民居住遗址大多是这种结构。
建矿初期,来自关内各地的矿工在自建房时都采用自己家乡的建房方式,比如安徽籍群众建房时,厨房没有天棚。目前,在主城区,还有为数不多的这类房子。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