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
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卓越的军事统帅。作为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岳飞创立了连结河朔之谋,并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这一事迹历来为人称道。然而,《宋史》并未详细记载岳飞背部刺字的具体情况,民间流传着多种版本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岳母刺字,以激励岳飞报效国家。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岳飞背上刺字源于宋朝兵制的要求。
根据《宋史·岳飞传》的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人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质问“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的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这种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彪对岳飞背部刺字的由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她为了鼓励儿子放心去战场打仗,特地请人在岳飞背上刺了这四个字。
宋代实行募兵制,为了增强对士兵的治理和控制,要求“刺字为兵”。关于岳飞背部刺字的另一种说法是,岳飞在19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时,为了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在背部刺上了“尽忠报国”四字。然而,游彪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与汉唐和元明清的征兵制不同,宋代的募兵制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由于军队人员来源复杂,包括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为了便于管理和控制,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实施“刺字为兵”的制度。据记载,士兵的刺字内容通常是所属部队的番号,刺字的位置最初在脸上,后来改为手臂、手心、手背等显眼部位。
游彪教授指出,岳飞背部刺字的内容和部位都不符合宋代士兵刺字的规定。宋代士兵的刺字主要是为了防止逃跑和便于管理,而岳飞背部的“尽忠报国”既不是部队番号,刺字位置也不显眼,因此不太可能是因当兵而刺的。
关于“尽忠报国”后来误传为“精忠报国”的说法,游彪教授认为这很可能与宋高宗有关。岳飞在对抗金兵入侵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宋高宗御赐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并让手下制作了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旗帜。到了明清时期,“尽忠报国”逐渐被误传为“精忠报国”,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对帝权的张扬,以及在国家危难时需要全体百姓发扬“精忠报国”精神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