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某食品厂用福寿螺生产零食,销售福寿螺合法,但安全吗?
湖南某食品厂用福寿螺生产零食,销售福寿螺合法,但安全吗?
近日,湖南某食品厂因在零食配料表中明确标注福寿螺而引发争议。尽管厂商坚称产品经过高温杀菌处理,符合安全标准,但消费者对此仍存疑虑。福寿螺因其极高的寄生虫感染率和潜在的健康风险而备受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福寿螺的食用安全问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5年2月,湖南某零食厂生产的鲍菇螺肉因配料表中明确标注福寿螺而引发轩然大波。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福寿螺是不能食用的,因为它们容易携带各种寄生虫。然而,根据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福寿螺是可以加工和销售的,前提是要有清晰的标注且通过相关检测。
福寿螺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堪称“寄生虫航母”的生物学特性。这种原产于南美的入侵物种,体内寄生虫感染率高达30%-60%,单只成螺可携带3000-6000条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当这些线虫随未煮熟的螺肉进入人体后,会穿透肠壁,沿着血液直抵中枢神经系统。北京曾有多人因食用凉拌福寿螺感染线虫,出现爆炸性头痛、颈部僵直甚至瘫痪等症状。
更令人担忧的是,福寿螺与田螺的鉴别难度较大,很多商家会将福寿螺冒充田螺销售。由于两者价差达数倍,一些黑心商家常将福寿螺肉标注为螺蛳肉或田螺肉以牟利。此外,现有的检测标准主要关注重金属和菌落指标,对寄生虫种类和灭活程度缺乏强制要求,这使得很多厂商的检测报告只能证明菌落总数合格,却对寄生虫风险避而不谈。
福寿螺的威胁不仅限于餐桌。这种原产于亚马逊河的生物,自1981年引入中国后,凭借“每雌年产卵近万粒”的惊人繁殖力,在南方水域泛滥成灾。它们啃食水稻嫩芽导致减产,吞噬水生植物破坏生态平衡,还与本土田螺争夺生存空间。在广西鹿寨县,福寿螺密度高达16.95只/平方米,受害稻田减产超过60%。
讽刺的是,当前市面流通的福寿螺肉多来自野外捕捞,加工企业以每斤1.5元的低价收购,这种做法不仅未能有效控制福寿螺入侵,反而变相鼓励了福寿螺的养殖。这无疑是在饮鸩止渴,既威胁食客健康,又加剧了生态灾难。
自然界没有绝对的危险,只有未被尊重的生存法则。合法合规的福寿螺产品或许存在,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不应该寄托在商家良心的概率游戏中。面对福寿螺这一外来入侵物种,我们需要在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更合理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