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中心医院成功开展首例ECPR(ECMO辅助下的心肺复苏)
巴中市中心医院成功开展首例ECPR(ECMO辅助下的心肺复苏)
ECPR被誉为ECMO技术运用的天花板,是在CPR基础上使用体外生命支持技术,提供暂时的心肺支持,用以辅助救治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即ECMO辅助下的心肺复苏。
ECPR是对传统心肺复苏治疗无法恢复自主心律或反复心搏骤停无法维持自主心律患者实施快速体外膜肺氧合,以提升生存率。但该方法对时效要求较高,且开展难度极大。近日,巴中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运用ECPR成功救治一例重度农药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患者。
患者,女,28岁,因服用大量农药致“头晕、意识障碍1+天”到外院就诊,外院予以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洗胃、阿托品化,患者病情呈进行性恶化,反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室颤、阵发性室速、室速)及心搏骤停,并存在急性心功能及循环衰竭,经给予多种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均难以维持全身循环灌注,患者命悬一线。此时,外院联系巴中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经重症医学科团队紧急讨论评估后,建议立即启动VA-ECMO行心脏及循环功能支持,避免其它各脏器因缺血缺氧而进一步损害,同时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工作。大约1小时后,患者由外院急诊转入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ECMO小组迅速启动预案,立即复盘日常训练过程,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积极有序地对病人实施紧急抢救、ECMO物资准备、病情沟通签字、管路预充、动静脉管路穿刺等。在持续胸外按压的同时行ECMO穿刺置管,约30分钟后成功完成ECPR术,之后VA-ECMO成功运行,患者血压逐渐稳定,升压药物种类逐渐减少、剂量逐渐下调,患者循环较前改善,并继续予以洗胃、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镇静镇痛、阿托品化、解毒、抗感染、血液净化治疗(CVVH模式+血浆置换+血液灌流)。
ECMO运行8天后,成功撤机,后因需进一步寻找早期反复恶性心律失常的病因遂转入四川省人民医院,经积极治疗后,目前患者处于康复锻炼阶段。
这个案例展示了巴中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的紧急救治能力和协作精神。通过及时的VA-ECMO手术和综合治疗,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并为她的后期康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症医学科团队将不断探索,勇攀高峰,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ECMO(体外膜肺氧合)能替代心、肺的部分功能,在严重呼吸衰竭、循环衰竭时予以心肺功能支持,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时间,为器官移植起桥接作用。
ECMO作为一种相对较长时间和安全使用的体外循环技术,是通过体外循环支持装置代替或部分代替心、肺功能,挽救生命或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的高级生命支持治疗手段。其主要基本部件包括血管内插管、连接管、离心泵、膜肺、空氧混合器、恒温水箱、支架及监测系统,其基本原理为通过离心泵将静脉血由静脉插管导管(引血管)引流出体外,进入膜肺进行气体交换(结合氧气,排除二氧化碳),并经过静脉途径(V-V通路,呼吸支持)或动脉途径(V-A通路,呼吸及循环支持)再次输入体内。
除上述两种支持方式外,在此基础上通过连接三通导管还可以衍生出VV-A、VA-V等杂合模式。在支持治疗期间人体的心脏、肺脏等器官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其他重要器官等得到有效灌注,能迅速改善低氧血症,从而改善机体氧代谢,降低病死率。因此,ECMO技术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心、肺衰竭,尤其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难治性心源性休克(RCS)和心跳骤停(RCA)等急危重症。
2021年6月至11月,重症医学科先后派出医护多人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学习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并取得合格证书。
巴中市中心医院第一例ECMO是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指导下成功救治重症H5N6患者。之后,四川省人民医院黎嘉嘉教授、卢森教授、李天龙教授多次到中心医院亲临指导,到目前中心医院已开展10余例,目前已能独立开展VV-ECMO、VA-ECMO,ECPR。ECMO术前评估(重症超声)、ECMO运行监测及管理(床旁血气、重症超声)、ECMO转运、ECMO撤离评估及撤离(血管外科团队)。
(黄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