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肠胃不舒服?这个病困扰了全球10%的人!
总感觉肠胃不舒服?这个病困扰了全球10%的人!
你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在紧张的会议前,腹部突然传来一阵剧痛;或者在享受美食后,肚子却开始闹情绪?其实,这可能是你的肠道在向你表达它的"小情绪"。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种常见但常被忽视的病症——肠易激综合征(IBS),它让许多人的肠道变得异常敏感。
日常生活中,受此困扰的人群并不少见,它常常让人感到焦虑、尴尬、痛苦,却又无法宣之于口。
肠道的"小情绪":IBS是什么?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虽然它不会引起肠道结构上的明显改变,但却会导致一系列令人困扰的症状,如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IBS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它可能与肠道神经系统的异常、肠道感染后的后遗症、肠道菌群失衡以及心理因素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2016 年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发表的针对 IBS 的综述中指出,IBS 全球总体患病率约为11.2%。而根据采用罗马Ⅲ标准的互联网调查,IBS 的患病率在世界人口中估计为10.1%。
IBS的"情绪"表现
IBS的症状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包括:
- 腹痛或腹部不适:通常在排便后有所缓解。
- 腹胀:感觉肚子鼓胀,像是吃了过多的食物。
- 排便习惯的改变:如腹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或便秘(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有时两者交替出现(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
- 粪便形状的改变:如硬便或稀便,伴随粘液的排出。
这些症状可能会在一天之内多次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
揭开IBS的"情绪"面纱
尽管IBS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医学上已经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和解释:
肠道神经系统的异常
肠道神经系统是控制肠道运动和分泌的"第二大脑",当它出现问题时,人体的肠道可能会出现"乱动",因此导致IBS的表现。肠道感染后的后遗症
某些肠道感染(如细菌性肠炎)可能会在感染治愈后,持续引发IBS症状。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内的微生物群体对健康至关重要。有益菌与有害菌的比例失衡,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心理因素
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被认为会加剧IBS的症状。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情绪状态常会影响肠道的健康。也就是说,人体肠道的"小情绪"也可能是来源于人本身的"小情绪"。
与IBS的"情绪"和平共处
虽然目前尚无根治IBS的方法,但通过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治疗,许多患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以下是一些建议:
饮食调整
饮食是IBS管理的重要环节。建议患者避免高FODMAP食物,如某些水果(如苹果、梨、樱桃等)、蔬菜(如洋葱、大蒜、芦笋等)、乳制品和小麦制品。记录食物日记有助于识别可能引发症状的食物。
举个例子
规律运动
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帮助改善肠道功能,还能减轻心理压力。散步、瑜伽或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
压力管理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瑜伽,能够有效缓解压力,从而改善IBS症状。如果你感到情绪波动对肠道健康造成影响,可尝试寻求视频心理咨询的帮助,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如正念冥想、腹式呼吸等,能够有效缓解压力,从而改善IBS症状。同时,视频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为你节省时间成本,随时随地开启全面疗愈。
药物治疗
根据症状的不同,医生可能会开处方药或建议使用非处方药来帮助缓解症状。例如:
- 抗腹泻药(如洛哌丁胺)适用于IBS-D患者;
- 而通便药(如聚乙二醇、乳果糖)则适合IBS-C患者;
- 一些解痉的药物(如匹维溴铵)可以用来调整肠道"乱动"的情况;
- 一些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除了改善心境和情绪,也可以通过其抗胆碱能作用延长肠内容物传输时间,可能对以腹泻为主的IBS-D患者更有益处。
肠易激综合征虽然让人烦恼,但通过正确的方法,可以学会与它和平共处。了解自己的肠道"情绪",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一步。如果你怀疑自己可能患有IBS,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得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