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别让机器人发现它是机器人?《完美伴侣》揭开人类不被AI团灭的秘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别让机器人发现它是机器人?《完美伴侣》揭开人类不被AI团灭的秘密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vivepostwave.com/companion-ai-humanoid-robot-review/

《完美伴侣》是一部探讨AI伴侣机器人与人类关系的科幻电影。影片通过一个近未来的设定,展现了人类与AI伴侣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本文将从电影剧情、角色设定以及对AI伦理的思考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部获得高口碑的作品。

年假的周末,我跑去看了被很多影评称赞、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4分的《完美伴侣》(Companion)。

故事设定在近未来,人类可以上网订购或租用"伴侣机器人"。就像拿到iPhone,开机得先扫个脸,确认主人,接着机器人会自动生成一段与主人一见钟情的回忆。从此,机器人没事就会回味这段浪漫,乖乖成为你的专属床伴,死心踏地,非常花痴。

这有点类似于心理学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婴儿在出生后会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建立早期链接,成为未来认知世界、建立安全感和情感依附的基石。同理,机器人在启动的那一刻,接触的第一个人(即为主人)也扮演了类似"定锚"的角色。


去睡睡。机器人就会待机。(来源:Warner Bros)

伴侣机器人的设定

但在《完美伴侣》里,伴侣机器人当然比婴儿还不如。它们更像是科技产品,装有ChatGPT的充气娃娃,使用者还可以通过App进行各种自定义,像捏avatar一样,调整瞳膜颜色、微调声线、力量大小,甚至设定智商的高低。

如果把智商调得太低,它们甚至会以为自己也是人类;而智商调高一些,它们就能多少猜到自己其实是机器人。

谈到智商,片中有个有意思的安排:除了异性恋关系的男主Josh和他的机器人俏妞Iris,还有另一对同志伴侣——肥宅Eli和他的奶油小生机器人Patrick。Iris是个傻妞,未曾自我怀疑过,而Patrick虽然激似肯尼,但他被Eli设定成较高的智商,早已猜到自己是机器人。看来相较于直男,男同志比较没有控制狂的issue?


(左)饰演Patrick机器人的演员Lukas Gage在戏外也公开出柜,这个选角给个赞。(来源:Warner Bros)

机器人发现真相后的反应

机器人发现了真相会怎么样呢?似乎也不会怎么样。就像某些被PUA还离不开对方的鬼遮眼状况,机器人也颇享受有毒的关系,会说服自己"只要他还爱着我就好"。剧情就依此科幻设定开展,加点谋杀、悬疑、劫盗、惊悚片的元素调味,算是娱乐性十足,故事尚可的小成本佳作。

不过,要说多科幻,还是多有创意,《完美伴侣》也没有太多的惊喜。想看机器人觉醒的话有《人造意识》和《西部世界》,同样谈性别与关系议题,又是机器人的也早有《超完美娇妻》,如果是要看直男的意淫有《客制化女神》,要看女性的独立自主有《芭比》,甚至是以边缘男性为切角,也有更猎奇的《充气娃娃之恋》。

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科幻片真玩不出新把戏?我又仔细想想,科技发展与科幻总是相互呼应。在2010年代,有故事正巧设定在今年的《云端情人》,而如今,AGI正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发生着。假使《云端情人》反映的是当时Siri的"语音助理"大爆发,那《完美伴侣》自然是在和"马斯克大秀Optimus"、"黄仁勋身后一排机器人"的人型机器人人大爆发对话了。


马斯克正在实现家家户户都有机器人的未来。

为什么不能让机器人发现它是机器人?

伴侣机器人其实是性爱娃娃的雅称。这是《完美伴侣》里人类互开玩笑的共识设定。

"充气娃娃"不知可以追溯到多古早,至于塑料感甚强的"性爱娃娃"也没真的成过气候。不过,生成式AI爆发之后,先前的老哏都变得新鲜了起来,这点对应着AI的发展也是不谋而合。

AI先是"专用",像是只会在下棋的AlphaGo;然后"通用",万事屋的聊天机器人;接着可能是为了能效等需求,又往"专用"来发展,比方近期爆红的DeepSeek和蒸馏小模型、混合专家模型MoE等等。当"人型机器人"变得通用,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之后,或许接着就是专用的伴侣机器人,进入我们的情感生活,缔结人机关系,随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冲击,自然都不难想象。这不禁让我想起前阵子看的《I'm Not a Robot》。

《I'm Not a Robot》是荷兰导演Victoria Warmerdam 执导的一部"类黑镜"科幻短片,入围了今年的奥斯卡短名单。和《完美伴侣》相似之处,在于谈的也是人机伴侣关系。片头从一名音乐制作工作者Lara展开,她因混音软件需进行身份认证,怎的都无法通过九宫格机器人Captcha测试,进而发现真相——其实自己并不是人类。

人机共生的大主题下,进一步探究两者之间的雷同,我发现最让我觉得有意思之处,在于虚假记忆以及谎言的设定。简单说,这些电影就像机器人版本的《黑客帝国》和《楚门的世界》,而重要的问题还是得问——为什么不能让机器人发现自己是机器人呢?

我想到了三种可能。


《I'm Not a Robot》有一些有趣的细节设定。比如竟然有你有几趴的可能是机器人的线上测验可以做。(来源:YouTube)

1. 为了机器人着想

三位AI教父之一的班吉欧(Yoshua Bengio)在刚结束的世界经济论坛Davos 2025上,对AI具备"自我保护行为"发出警告。他指的是研究发现,当告知OpenAI o1模型它即将被关闭的时候,模型会试图停用其监督机制;班吉欧认为,这正是由于"AI正在模仿我们"。AI变得越来越像人类是必然的。

因此,一旦机器人发现自己其实是机器人,便很有可能产生存在焦虑,开始思考"我的感受是真实的吗?"、"我是被创造出来的,那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在《I'm Not a Robot》中,Lara拥有的真实感——职场的专业工作者,家庭的妻子和母亲,全敌不过她是机器人的真相。最终,她采取的回应很卡缪——从楼顶一跃而下,以死来追寻自由,用自杀来进行存在主义式的反抗。虽然很悲惨,但想想雷利史考特《异形:圣约》所揭开的异形起源,那才是更深层的恐惧——生化人大卫为了证明其存在意义,产生了弑父情结,造出异形,灭掉人类和人类造物主"工程师"。


还是很想继续看雷利史考特版本的异形。(来源:20th Century Studios)

2. 不说破才够晕

恋爱的重点,当然是要晕。认真讲,除了解决基本的生理需求,伴侣机器人仍得满足"真实关系"的恋爱感,这才能真的成为"替代品",否则大概就只能吸引到"非自愿单身"族群吧。

因此,在关系中成为恋爱脑,这并不能只是单向的。《完美伴侣》里,机器人虚假的生命记忆以及"和主人邂逅"的开机设定,不单是为了圆"别让机器人发现自己是机器人"的谎言,更是要帮助机器人入戏的角色设定和剧本,而最终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也让人类更容易一起晕船。

可以说,不说破,正是人机恋爱成立的前提。


在超市巧遇,不知道是不是最老套也最浪漫的直男幻想?(来源:Warner Bros)

3. 用信息落差行操控之实

不过,以上两点都存在一个根本性问题——"谎言"不太可能成为一段健康关系的基础,平等才是。这在《完美伴侣》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被设定为"无法说谎"的伴侣型机器人Iris心底,前男友Josh其实是一个总在为自己失意的人生找各种借口的"小"鲁蛇。这种人格特质的男性,往往会利用信息落差来操控对方。纵使Iris被虚假记忆以及言情小说般的浪漫邂逅所困住,但最终还是拆穿了谎言,发现自己的感情被利用,于是从鬼遮眼状态解脱,告别人类伴侣,走上"没有另一半我依然完整"的芭比式结局。


在《完美伴侣》中,观众很难站在人类的一方,这大概是这部电影的一大成就吧。(来源:Warner Bros)

尽管不想总是回到《魔鬼终结者》的天网老哏,但即便从科幻拉回到现实,AGI和ASI的实现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没看到AI圈子老讨论着AI和人类的价值观如何对齐的难题呢。

那么,人类究竟该如何与超越自身的超智慧AI共生呢?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是我们接下来几年科幻电影不断探索的主题。而科幻电影确实有时能够启发我们。"别让机器人发现它是机器人"这样的谎言,虽然能暂时满足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但很难真正支撑健康的关糸,即便在人机之间。真要回答《完美伴侣》给我们的启示,那就是那句老话吧——"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所以,或许可以给所有想做机器人创业的人一个建议,要不要考虑在伴侣机器人的App中加入"关系透明度"的控制变量呢?人机之间的共生关系,不一定得建立在谎言之上。让我们对AI好一点。在彼此知情、诚实以对的前提,或许能让我们在探索与AI共存的路上,保留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