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洲的新篇章 — 测量地震的可行性研究
黄茅洲的新篇章 — 测量地震的可行性研究
地震监测有如聆听地球的脉动,从地壳深处捕捉微弱的地震信号,需要精准可靠的仪器、广泛的网络覆盖以及宁静的监测环境。香港天文台与广东省地震局合作,在珠江三角洲南部的黄茅洲气象站内设置地震仪,开展实验性测量,以评估黄茅洲作为长期地震监测点的可行性。
测量地震有如聆听地球的脉动,从地壳深处捕捉微弱的地震信号,需要精准可靠的仪器、广泛的网络覆盖以及宁静的监测环境。以现今的科技,仪器的质量已不成问题;网络覆盖范围可以通过跨境合作来扩展;然而,寻找既宁静又适合布设监测设备的场地却颇具挑战,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及其周边,各种人类活动都会产生干扰性振动,即便是远离人烟的孤岛,也会因风浪冲击而产生背景噪声,且往往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
在地震监测方面,香港以南正是数据匮乏的海域,因此,在此区域设置可靠的地震监测站,无疑是一项既有意义又具挑战性的任务。香港天文台与广东省地震局经过多次商讨,决定在珠江三角洲南部的黄茅洲气象站内设置地震仪,共同开展实验性测量,评估黄茅洲作为长期地震监测点的可行性。
2024年12月12日,正值黄茅洲气象站进行年度检查和维修之际,香港天文台地震站建设工作组抓住这一机会登岛实施建设。工作组提前3个多月精心筹备,预先制作并测试所需的临时地震站模块。登岛当天,经过数小时紧凑的工作,终于完成了黄茅洲临时地震站基础设施的建设。
图一:黄茅洲地震站建设工作现场
图二:黄茅洲临时地震站建设过程
黄茅洲临时地震站在有限的太阳能供电条件下持续收集地震波形数据。初步数据显示,该站已成功监测到香港地区有感地震以及2025年1月7日西藏地区发生的大地震的波形数据。这一结果令人鼓舞,显示出黄茅洲在地震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图三:黄茅洲临时地震站探测到2025年1月7日西藏大地震的地震波形,蓝色箭头指示P波到达地震仪的时间(协调世界时,香港时间 = 协调世界时 + 8小时)
尽管如此,地震站所收集的数据是否能够持续稳定使用,仍需进一步分析。未来,工作组还将开展多项优化工作,以提升监测效果。
本文原文来自香港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