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强迫孩子讲礼貌可能产生反效果,培养感恩心态需掌握这关键
父母强迫孩子讲礼貌可能产生反效果,培养感恩心态需掌握这关键
让孩子们有礼貌、学会感恩——虽然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证明了感恩能让人更快乐,按道理说孩子只要每天感恩父母,他们也应该更快乐,而我相信作为父母也希望孩子能明白他们的苦心,由心底里感恩他们的付出。这样就能两全其美,但为什么现实又不是这样?正向家长教育专家辰民爸爸与大家剖析成因。
强迫有礼貌的后果
回想起我小时候,因为我妈妈是一个非常重视礼节的人,每次去亲戚家总会要求我不停地叫人、打招呼,说谢谢。我经常听到的就是“礼多人不怪”,但其实内心是有抵触的,因为当时只知道必须做,而根本不明白背后动机,更有很多问号,例如:“为什么我要先叫他,他不可以先叫我?”、“人家送礼物给我父母,他们要我去说谢谢,不是他们说?”
所以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说谢谢,我肯定不会犹豫地告诉你,这样做只是为了迎合我妈妈的期许。当然人慢慢长大,开始明白向别人示好和问候,其实也是出于一种尊重和关心,自然形成了内在驱动力。
了解背后动机能建立感恩心态
但问题是,如果孩子从小能掌握父母指示背后的动机,这样会不会更有动力去做?我相信一定会有,而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了解了背后原因,他产生的就不是抗拒心态,而是学会感恩父母。
根据北卡罗来纳大学心理学教授Andrea Hussong的研究发现,要培养一个人建立感恩心态(Gratitude),就要在脑内通过“注意(Notice)、想法(Think)、感觉(Feel)、行为(Do)”四大步骤建立感恩模型。首先从让孩子注意别人的好,再了解别人对我们好的背后原因,然后体会当中的感受,最后链接到表达感谢行为。
这样他们每一次说谢谢的时候,就会有个逻辑概念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说谢谢,最终就有效地让行为链接意义,真正让孩子明白“谢谢”背后的核心思想。
管教模式也有所影响
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也会影响孩子如何看待“感恩”,有一种父母的管教模式倾向于以自己为中心,总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和步伐走,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企图像掌控他们。
根据研究显示,“自尊”是个体通过外在和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我价值感,当一个人长期不被尊重,失去被尊重的体验,他们较容易产生低自尊和自卑感,自卑感让他们较难觉察别人的感受和想法,从而逐渐成为自我中心人格。
而习得性无助更会令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当面对较难的任务时,他们会觉得难以控制自己的焦虑和情绪,轻易放弃自己原本能完成的。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学会感恩,正向育儿模式和沟通方式对提升孩子自尊感十分重要,他们能透过被重视和尊重,更有效学会如何尊重别人,而通过尊重和接纳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更能有效知悉对方的正面动机,最终产生感恩之心。
本文原文来自香港健康心灵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