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千年古镇如何以本土为核心,实现新时代的产业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千年古镇如何以本土为核心,实现新时代的产业创新?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FTII6K05569U8C.html

新市古镇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辖镇,始建于公元308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24年五一期间开启的新市古镇·运河新天地项目,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通过对区域内沿河古建筑“微改造 精提升”修缮,景区环境提升及区域内商业区、艺术区、旅宿区的整体规划,运河新天地已成为德清发展运河经济、展示城市形象、点亮夜经济、刺激新消费的重要载体。


《运河新天地》,2023

项目成效与预期

根据杭州日报的统计,五一假期期间新市古镇接待了超过15.8万人次的游客,相比2019年增长了200%。这不仅是游客数量的增长,更是文化与设计融合的成果体现。在此,我也要特别感谢MIDAS和项目组团队,期待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能继续带给游客新的体验与发现,让古镇的独特文化持续吸引人们前来探索。

我们的预期是通过设计激活新市的文化基因,让古镇的历史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现在来看,项目的效果超出了预期。游客不仅感受到古镇的传统气息,更通过设计体验到了一种与现代生活接轨的节奏和美学。

前期调研与规划

在前期调研中,我们不仅关注古镇的物理空间,还深入挖掘了新市的历史、人文,以及它的区位优势。新市位于京杭大运河南段,靠近杭州,这一地理位置使得它在历史上成为了南北文化与商贸交汇的重要节点。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文化纽带,承载着南北方的商贸和人文交流。

在整体规划上,新市北部更多运用了写实人物雕塑,重现了古镇历史中的人文元素;而南部的商业区则采用了更多现代性雕塑设计,体现出与当代生活方式的结合。在人流量交汇的路口,我们加入了灯光装置点缀,既提升了夜间的视觉效果,也引导了游客的流动。


《探古寻新》,2023

文化元素与设计融合

新市的历史名人与运河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例如,沈铨的艺术不仅源自新市本土文化,更通过运河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设计中,我们通过《沈铨花鸟》将他的花鸟画从二维画卷转化为三维雕塑,让他的艺术作品“走进”现代空间。这不仅是对他艺术的致敬,也让历史文化符号在当代环境中重新焕发生命力。


《沈铨花鸟》,2023

同时,运河文化在新市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青天白鹭》通过白鹭这一自然意象,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运河生态。白鹭栖息于运河边,象征了运河沿岸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忆归港》则通过扬帆的意象,展现了运河文化中船只往来、人们依水而居的生活景象。运河不仅是交通通道,更是生活与文化的载体。


《青天白鹭》,2023


《忆归港》,2023

商贾文化与现代商业的结合

在设计中,我们注重将从古至今的商贾文化面貌与现代商业体验结合。例如,《商贾轶事》展现了从早期吆喝行商到使用交通工具营商的历史演变。这些雕塑位于新市的现代商业街区,与现代商业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组连贯的历史叙事,连接了过去与当下。通过这种策略,不仅保留了古镇商贸文化的精髓,也让游客能够在现代商业区中感受到历史的延续。


《商贾轶事》,2023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我们的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例如,《水乡扁舟》通过江南水乡的小船意象,唤起了江南地区的共同记忆。这一设计不仅承载了运河文化的深厚历史,还与人们对江南水乡生活的集体记忆产生了共鸣。通过这种形式与空间语言的结合,作品让游客在欣赏的过程中,与江南的文化遗产和运河生活产生情感上的联结。它不仅是历史的象征,更成为现代空间的一部分,传递出江南水乡文化的悠久与生生不息,使艺术与人之间形成对话。


《水乡扁舟》,2023

设计与在地生活的平衡

在这样一个有深厚历史和本土文化的地方,确实会有现代设计与本地生活的摩擦。我们选择的方式并不是强行改变,而是通过作品融入并尊重在地性。例如,《傍水吃水》结合了当地的竹编工艺,设计成鱼篓造型的座椅,展示了当地居民临水而居、依水而生的生活方式。这一设计不仅保留了座椅的功能,还对埠头空间进行了深化,展现了运河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利用这种思路来平衡矛盾点,让设计自然地融入当地生活中。


《傍水吃水》,2023

设计准则

设计不是规则的堆砌,而是一场与文化、空间和人的对话。我们走进这些历史场所,不是带着现代化的工具箱去修补,而是聆听它们在当代环境中的声音。设计不应该只是表面光鲜的,而是有温度、有层次的,真正融入古镇的日常与文化中。未来的发展也是如此,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完善,为古镇的故事留下更多续写的空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