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依戀型人格就是 I 人嗎?一篇文告訴你
迴避依戀型人格就是 I 人嗎?一篇文告訴你
迴避依戀型人格就是 I 人嗎?最近常聽見大家使用 I 人、E人這兩個詞彙,若看到有人在社群中如魚得水、活潑外向,就會被說是E人;相反地,若這個人是社恐,討厭並害怕社交,就會被分類為 I 人。
而相信在此之前,很多人一定也聽過所謂的「依附理論」,是將人區分成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迴避型依附、矛盾(混亂)型依附這四類,那 麼I 人是否就是迴避型依附的人呢?
這篇文章,我會跟你介紹:
I 人跟 E 人有什麼差別?
首先我們先來釐清一下這兩種分類的來源。
I 和 E 這兩種分類是出自MBTI (Myers – Briggs Type Indicator),它是目前全球最知名的人格測驗之一,
經過許多研究與信效度的檢核,對於自我了解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
其中 I (內向型Introversion) 與 E (外向型Extraversion) 是四大指標中的其中一項,
它的真實意涵和一般人理解的內外向不太一樣,是指個人「獲取與感受能量」的態度。
I 人跟 E 人有什麼差別?
I 人是什麼?有什麼特徵?
「I 人」傾向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獨處時更能感受並累積能量,
生活中需要很多自我的空間和內省,到陌生場合習慣先觀察環境而非馬上投入社交。
對於自己一個人在角落待著,聽別人說話,是感到很自在與舒服的,當然必要的時候 I 人也會加入話題。
因此 I 人絕對不代表社恐,社恐也不等於 I 人,
因為許多社恐的人其實內心非常渴望與人互動,也很容易受他人影響,只是恐懼讓他們跨足不前。
E 人是什麼?有什麼特徵?
那麼與之相反的,把注意力放在外界的人事物,與他們連結並因此獲取能量,就屬於「E人」。
E 人喜歡透過和人對話、交流、玩樂、參加團體活動來充電。
他們喜歡發表意見、喜歡說話,行動力比較快,放假時多往外跑,在和人接觸時相比獨處更有活力,
因此 E 人會比 I 人更容易受環境變動、人員變動的影響。
E 人是什麼?有什麼特徵?
什麼是迴避型依附?從哪裡來?
而迴避型依附(也有人講依戀)的出處,最早是由英國的發展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提出依附理論,
再由 Mary Ainsworth 及其他發展心理學家透過實驗及研究歸納出四種依附型態。
John Bowlby 的概念告訴我們,嬰兒會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並藉由依賴照顧者讓自己回到心理安全的狀態。
因此主要照顧者的照顧風格及反應,會決定孩子成為何種依附型態,
這個型態將會在未來影響這個人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感受情感、付出情感」。
延伸閱讀:迴避型人格是什麼?跟內向、社交焦慮又該如何分辨
圖片截自:依附關係理論
「迴避型依附」就是四種依附型態中的一種,這四種依附型態除了安全依附以外,其餘三種其實可以統稱為不安全依附型態。
它的區分指標是依照焦慮指數與逃避指數分隔成四象限,不焦慮也不逃避的就是「安全依附型態」,與人相處能夠維持個人的界限,又能夠與人親近。安全依附的人,是最能夠接受被愛也能夠付出愛的,在關係中可以同時欣賞自己與他人。
而既焦慮又逃避的就是「矛盾(混亂)依附型態」,顧名思義和這類型的人來往常會感到對方充滿矛盾,一下非常親密,一下又躲起來找不到人,因為對關係有強烈的需求又害怕受傷害,會很難建立穩定的關係。
在兩端之中,高焦慮低逃避的是「焦慮依附型態」,因為缺乏自信與愛自己的能力,在關係中常會過度依賴與討好對方,失去自己的界限。
不敢相信自己有被愛的條件,會因害怕對方離開自己有許多焦慮的行為與情緒。
最後,低焦慮高逃避的,就是「迴避依附型態」,通常外在表現會是獨立、自主、好相處,但總給人一種難以交心的距離感,只要付出超出自己控制的程度,就會因畏懼受傷而收回情感,只相信自己、不容易相信他人。
延伸閱讀:五個方法,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安全依附的人
一個 I 人不代表有迴避型依戀
我們可以發現,MBTI 中的 I 和 E 分類,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一種人格類型,
你可以是個安全依附的 I 人,也可以是個安全依附的 E 人,只要你在不同環境中能夠舒適地安在。
或許某些情境下你需要調適自己去配合環境,但大體上安全依附的人不會太過失衡,失去做自己的能力。
而在 John Bowlby 和 Mary Ainsworth 等人的研究與觀察中發現,三種不安全依附的建立其實都來自照顧者某些不適當或疏忽的對待,
例如當父母忽略嬰兒的訊息或只以自己的想法來回應寶寶時,寶寶會因為需求一直無法被正確滿足而產生焦慮;
當父母過度忽略嬰兒的訊息,會使寶寶長出只能依靠自己的感受;
而當父母本身很混亂,例如施暴、情緒失控時,寶寶就必須在恐懼下依賴唯一能夠讓他活下來的大人,又必須學會自己安撫自己。
無論你是什麼型態的人,在心理治療中,我們除了學習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用什麼型態和他人建立連結,明白是什麼造成自己的痛苦以外,
其實也在透過每天的覺察和練習讓自己朝安全依附前進。
因此,即使你發現自己是不安全依附的人,也不用太緊張,覺察就是改變的開始唷!
延伸閱讀:從 MBTI 人格類型談人際和伴侶的理解和相處
如果你想處理個人身心健康議題,可以怎麼做?
心靜自然涼,讓身心的壓力獲得梳理和釋放,重新找回幸福的生活。
人生在世難免充滿著壓力和挑戰,有時當這一切超過了我們身心的負荷,
我們會感到焦慮、憂鬱、失眠、情緒混亂、對未來感到迷惘失控、甚至會絕望。
透過身心議題諮商,我們將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用平緩的心情去面對人生的驚奇!
如果你想要預約諮商,想嘗試看看,高雄左營的心理諮商所推薦「回甘心理諮商所」。
諮商所內有許多家庭/親子專長的諮商心理師,你也可以點擊下方的「立即預約諮商」,與我們聯繫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