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科普
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科普
近期全国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儿童和青少年感染率明显提高,成人中肺炎的绝大部分也是肺炎支原体造成的。在此简单科普下相关内容。
肺炎支原体简介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目前世界上已知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像是没有穿“外套”的细菌。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肺炎支原体感染人群普遍,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病。一般情况下,只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才容易发生肺炎支原体肺炎。
症状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潜伏期为1-3周,平均为2周。在潜伏期内,患者可能已经具有传染性,但没有任何症状。传染期一般为1-3周,但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气促等。发热一般不高,多在38℃以下,但感染严重时亦有超高热。咳嗽多为干咳,可逐渐转为湿咳,伴有少量白痰。气促多发生在病情较重者。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心肌炎,脑炎,肾炎等免疫性损伤等症状。
诊断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包括IgM、IgG和IgA。
IgM抗体是急性感染的特异性标志,在感染后1-2周出现,3-4周后消失;IgG抗体是慢性感染或既往感染的特异性标志,在感染后3-4周出现,持续存在数年。所以一般以IgM为主要鉴别方式,但一周内抗体阳性率低,阴性并不能排除。
核酸检测: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确诊金标准,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不是所有医院都能检测。
血液检查结果的判读如下:
- 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 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慢性感染。
- 核酸检测阳性:提示肺炎支原体肺炎。
血常规和CRP;血常规通常正常,或者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而以CRP升高为主。在没有抗体和核酸情况下,在流行地区,可经验性临床诊断。
影像表现: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肺部弥漫性间质性改变,可伴有胸腔积液。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包括:
- 肺部弥漫性分布,可累及双肺或单肺。
- 肺纹理增粗,可伴有肺泡模糊。
- 可伴有胸腔积液。
治疗方式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目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不再作为成人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如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因为这些药物在中国耐药率较高。
根据2023年欧洲呼吸学会(ERS)和美国胸科学会(ATS)以及中国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指南,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对于儿童,由于生长发育问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仍是首选。对于重症患者,可考虑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超说明书应用,需沟通同意)。八岁以上,可考虑多西环素或者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相对数据充分,安全性更高。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必要时可使用全身激素以及免疫球蛋白和气管镜诊疗。
对于成人,以喹诺酮类抗生素和四环素类为首选,大环内酯类次选。喹诺酮类常用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为主,四环素类以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为主。上述药物若不良反应大,可考虑换用阿奇霉素。
孕妇目前仅有大环内酯类可选,以阿奇霉素为主。一般治疗周期10-14天左右。
预防措施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 加强个人卫生,注意咳嗽、打喷嚏时遮挡口鼻。
- 避免与患病人群密切接触。
- 接种肺炎疫苗,可有效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