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的人,长到多大都是“巨婴”
无边界的人,长到多大都是“巨婴”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人类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究其根源,都是因为“缺乏边界感”所致。
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曾对“边界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与人交往中,边界感代表对他人的感知与尊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想法和行为,同时也不会轻易受他人想法影响和控制。
有清晰边界感的人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通俗点讲就是我们日常交往时的底线和原则,强调一个“适度”,无论是哪种关系,维系健康而舒适的“边界感”,是非常重要的。
从心理角度来说,人的边界感,就是人对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感知。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混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越到他人的界限范围内,这样的行为就叫“越界”。
最先提出“心理边界”这个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他认为心理边界作为个人的一种认知,是个体与外界连接方式的重要指标。心理边界将个体与外界区分,确保我们成为独立的人。
往往,婴儿是没有这样的界限区分的。
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在生命初期与母亲是出于完全共生的状态,此时的婴儿并不懂“你”和“我”的区别,他们将所有的东西都视为是自己的。
随着年龄增长,大概2至3岁,孩子才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区别关系,而此时当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当重要照顾人(多为母亲)离开时也不会感到恐惧,可以实现很好的个体化分离。
这是边界形成的第一步。
“边界”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中最容易被区分的就是“物品所有权”的边界。
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他人同意,这是我们应该习得的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家人”是不分彼此的。
在现实生活中,“亲密边界模糊”的人不算少数:孩子背着家长花钱买游戏皮肤、把母亲的首饰偷出去变卖等等。
有边界感的人会这样想问题:或许我知道你会允许我做这件事,但我仍旧会征得你的同意,不管我们的关系有多亲密。
在物品所有权边界中,有些人还有一种错误观念,就是以价格来定论它是否需要征得同意。
实际上,我们需要以所有权来定论,是否需要征得同意。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算是一个垃圾袋,都需要经过对方的同意才能丢掉。
还有一些边界,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忽视的,比如时间的边界、语言的边界、隐私的边界、权利的边界。
近年,“社交恐惧症”在网络上广为流行,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自称“我社恐”。
人们为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在社交中呈现低欲望的状态,渴望建立一种亲密且独立的人际关系。
背后可能是时代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迁,也是人们对社交边界感越来越重视的表现。
心理学中的“刺猬效应”,是常用于边界感的具象化代表。
“刺猬效应”说的是寒冷冬天里两只相互依附取暖的刺猬,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将各自伤的鲜血淋漓,后来慢慢调整姿势,保持适当的距离,既得到了温暖,又不至于伤害对方。
作家苏心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棵共同生长的树木,彼此靠得太近了,互相滋扰遮挡,肯定长不好,甚至会枯萎。只有保持适度距离的守望,才能枝繁叶茂,华枝春满。"
所以,与他人有边界感的相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好的状态。
每个人心理的成熟度不同,每个人对心理边界的认知也有所不同。
一个心理边界认知健全的人,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心理边界不清晰的人,则会时常沉溺在不被理解的痛苦中,将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别人。
要想让自己的心理边界在合理界限内,则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察觉。
人的心理边界有宽有窄,这往往是受到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后天教育的影响。
一个边界范围过窄的人,相应会伴随着以下一些特征:
依赖(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
讨好(渴望得到他人认可);
共情(幻想他人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感受);
过度阐释(与人交往过于敏感、神经质);
过度暴露(容易谈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秘密)等情绪。
分辨边界的范围与特质,明晰当前自己与他人的边界范围,才能通过不断调整让自己形成一个健康独立的个体:既不被他人控制,也不控制他人。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看重家庭和谐与认同、关系中的亲密联结以及孝道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中国人普遍缺乏边界感,最初就表现在原生家庭里的家庭成员之间。比起所谓的规则,人们更关注情义。
父母承担了养育子女的责任,儿童时期的我们也需要依附于父母,亲子之间好像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而父母往往在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父母如果缺乏边界感,就会过度关注或卷入孩子的生活,或是对孩子进行情感绑架或情感控制……
因此会导致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感和羞愧感的增强,不能很好的实现自我的分化。
在一个边界感缺失的家庭,往往容易衍生出家庭矛盾和冲突,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紧张。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为何爱我最深的人,也是伤我最深的人”。
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在任何关系中都要有一定的界限,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也应如此。
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个人边界感呢?
①清晰你的边界感
照顾好了自己,稳定了自己的情绪,才能去照顾他人,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②学会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谁的课题谁承担”,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③积极了解并尊重他人的边界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想要他人尊重你,推己及人,你也要尊重他人,不能强迫他人来认同你。
所有痛苦的关系都源于没有清晰的边界,所以试着去做一个像悬崖一样边界清晰的人吧。
守住自己心中的原则和底线,才会活得舒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