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神经免疫疾病治疗进展,补体C5抑制剂优化gMG及NMOSD治疗策略
聚焦神经免疫疾病治疗进展,补体C5抑制剂优化gMG及NMOSD治疗策略
近年来,随着神经免疫疾病基础研究的深入以及其诊治方法的不断完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关注,以重症肌无力(MG)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等为代表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诊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神免学院中国神经免疫领域专家系列研讨会已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特邀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周海红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玉鸽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常婷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黄莹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艳宇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洁茵教授担任讲者,携手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洪柳教授、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常大川教授、茂名市人民医院车秀娟教授结合NMOSD个体化治疗选择以及MG治疗达标策略,深入探讨补体C5抑制剂的革新应用,助力临床决策,致力优化治疗策略。现将会议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会议伊始,周海红教授表示本次中国神经免疫领域的专家系列研讨会旨在促进粤西地区,特别是茂名和湛江两地的神经免疫学术交流。并介绍了会议来宾及流程。
防患未然,NMOSD预防复发的个体化治疗选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玉鸽教授指出,NMOSD每次发作都会带来长期残疾/死亡的风险,其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复发,以减少不可逆的损伤和残疾。新型生物制剂的上市,极大的降低了AQP4-IgG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补体C5抑制剂依库珠单抗起效快,降低复发风险可达94%,安全性良好,可获益高复发性患者、同时获批gMG等适应症,可根据患者个体化治疗需求选择,有望成为治疗NMOSD疗效最佳的生物制剂。目前关于NMOSD的最佳管理仍存在较多未知问题,缺乏头对头研究或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建议根据疾病的活动性、安全耐受性、疼痛等生活质量、妊娠计划、合并疾病/合并用药等综合考量,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落地临床,依库珠单抗助力全身型MG(gMG)治疗达标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常婷教授从MG的治疗目标出发,探讨了补体C5抑制剂在MG治疗达标获益与达标策略中的作用。gMG是MG最常见的类型,近年来患病率不断上升,相比非难治性MG,难治性MG患者获得缓解或者MM的比例更低,平均住院率和肌无力危象发生率更高。gMG治疗目标为达到微小状态(MMS)或更好,CTCAE≤1级;实现MM-5mg,治疗策略应尽快实现目标水平。MG患者达到MMS状态或MM-5mg与HRQoL改善显著相关,为尽快达到MM-5mg的治疗目标,2014年日本MG临床指南发布早期快速治疗策略。针对不同MG免疫治疗靶点,生物制剂正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治疗工具,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望成为gMG的新选择。补体C5抑制剂依库珠单抗在16年的研究中,积累了多项循证证据,依库珠单抗起效迅速,治疗AChR+难治性gMG可以实现持续MMS,并且显著减少泼尼松剂量,国内外权威指南均高级别推荐依库珠单抗治疗AChR+难治性gMG。
病例分享,依库珠单抗为MG及NMOSD治疗开启“希望之门”
深圳市人民医院黄莹教授分享了一例C5补体抑制剂治疗MG的病例。患者男,71岁,因“眼睑下垂、全身乏力1周,加重2天”于2024-4-30入院。患者1周前出现眼睑下垂、全身乏力。曾于神经内科门诊就诊,诊断考虑MG可能性大,以溴比斯的明30mg bid治疗后,患者有部分缓解。2天前患者症状加剧,完全无法行走,气促明显,躺下时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需要端坐呼吸,遂入院。入院后给予依库珠单抗、溴比斯的明、泼尼松及低流量吸氧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血气分析改善,ADL和QMG评分提高。患者治疗至第11周时,症状进一步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目前目前病情稳定,ADL评分约为1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艳宇教授分析了一例NMOSD病例。患者女,56岁,因“右眼视物模糊20天”于2024-7-25入院。患者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模糊,伴双下肢麻木感,无明显眼红、眼痛,外院眼眶MR提示“右侧视神经炎”,血清AQP4抗体阳性1:32,予甲泼尼龙360mg3天,200mg2天之后后,患者右眼视物模糊症状较前稍改善,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查体:左眼近视力0.4/30cm,右眼近视力指数/20cm,左侧肢体腱反射活跃,余无特殊。患者入院后进行了视神经磁共振检查,显示右侧视神经增粗肿胀,视神经处于活动期。给予患者激素冲击治疗,甲基泼尼松龙1000mg治疗5天,500毫克3天,250毫克2天。由于患者视力改善不明显,在排除禁忌症后给予依库珠单抗900mg静滴,并给予头孢克肟100mg Bid预防性抗感染。使用第二剂依库珠单抗后,患者视力明显恢复。但由于经济原因未继续使用依库珠单抗,改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患者后续视力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洁茵教授分享了一例合并多种疾病的老年MG病例。患者女,72岁,因“眼睑下垂2年余,全身乏力1年余”入院,曾接受多种治疗,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症状反复。2024-3患者开始使用艾加莫德治疗,但出现头晕、免疫脂蛋白水平降低等情况,且症状改善不明显。2024-8,患者因感冒症状加重再次入院,入院时QMG评分18分,MG-ADL评分7分。诊断为MG(全身型,晚发型,MGFAⅡb型,AchR抗体阳性)。予以依库珠单抗治疗三次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QMG评分下降到3分,MG-ADL评分下降到1分。
在治疗老年MG患者时,尤其是伴随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治疗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依库珠单抗实现症状的平稳,持续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依库珠单抗作为一种补体抑制剂,在难治性MG中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尤其适用于对传统免疫抑制治疗反应欠佳的患者。gMG诊断后两年内启动依库珠单抗治疗,临床获益更显著,针对病程较长的AChR+gMG患者,临床依然可以获益。
各抒己见,共探补体C5抑制剂应用策略
在会议讨论环节,洪柳教授、常大川教授、车秀娟教授等专家就罕见病临床治疗经验分享、激素治疗并发症风险及补体C5抑制剂治疗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各位专家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分享了对补体C5抑制剂疗效与风险的综合评估,为优化罕见病治疗方案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洪柳教授提出,由于罕见病病例较少,因此需要通过学习来积累经验。通过本次会议的学习,理解到了免疫抑制剂的调节以及新单抗类药物的使用,对视力下降的患者的治疗策略方面也受益匪浅。
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常大川教授表示,既往MG的治疗药物多以激素为主,但该疗法复发风险高、速度快。目前临床尝试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MG,可降低患者复发风险,同时减少激素用量。
茂名市人民医院车秀娟教授讨论了MG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对于年轻的MG患者来说,激素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带来沉重的负担。补体C5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等治疗新疗法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尽管治疗费用较高,但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减少激素的使用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从而降低整体医疗成本。
小结
会议临近尾声,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周海红教授总结道,本次会议荣幸邀请了国内神经免疫领域的知名教授分享专题,包括NMOSD预防复发的治疗新选择,以及MG的治疗策略。近年来,神经免疫领域进展迅速,新药在中国市场应用需要更多临床数据积累。最后,感谢全体专家的经验分享与大力支持,期待在多方交流与合作下,我国神经免疫领域诊疗水平能取得进一步突破,不断为患者带来更多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