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理学:反向形成,其实就是在回避深度自我觉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理学:反向形成,其实就是在回避深度自我觉察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I5B48KN05561I5A.html

反向形成是心理学中一种常见的防御机制,它指的是个体通过表现出与真实感受完全相反的行为来应对内心的冲突。这种机制虽然能在短期内帮助个体逃避痛苦,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更深的自我分裂和人际关系问题。

心理学上有种防御机制叫作反向形成,意思是,一个人有某种感受,但他不愿意看到这种感受,就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反向形成,实则就是在回避深度的自我觉察。

比如,有些人说话特别心直口快,而且还很以此为荣。

其实他们就是在回避深度自我觉察,不想让自己知道真正的感受和愿望到底是什么。

跟他们打交道,常常会有两种反应:

一是被他们的所谓“刀子嘴豆腐心”伤害了,这其实就是他们真正的目的——伤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根本没有什么豆腐心,有的只是“痛苦的心”。

证据就是我们在他心直口快后觉得痛苦了——这就是情绪的传染。

这一点可以总结成一个经验:当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后有什么特别情绪,就要思考一下这个情绪有没有可能不是自己的,而是他的;

二是跟这样的人打交道时间长了,我们会不自觉地忽略他的表达。

这也是一个证据,证明他的表达在掩盖真实的内心,所以没有价值。

另外一种和反向形成有关的著名心理问题——洁癖。

很小的小孩是没有“肮胀”的概念的,他们甚至会喜欢脏东西。

我们认为最脏的大小便,在他们眼里却是自己的创造物。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爱干净这一点上过度严厉时,孩子就会学会反向形成。

这也是洁癖有家族聚集性的原因。

洁癖还会泛化到道德层面,这样的人会因为他人微不足道的缺点而拒绝跟他们打交道。

可想而知,这种洁癖的人会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当你特别烦一个人时,也许正在反向形成。

有些青春期早期的男孩子会表面上很烦女孩子的婆婆妈妈,但我们知道,他们内心其实是非常喜欢的。

他们只是还无法应对自己的欲望,所以不仅对自己的欲望视而不见,还把欲望变成了排斥。

说这些反向形成的例子,其中的一个意义就是为了描述使用这种防御机制的人的内心的风景,看得出来他们是多么地耗费自己的能量。

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这样内耗,他就可以把更多的能量投入到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去爱和创造。

再有一个意义,就是我们心中有一个理想人格的标准,就是要活得真实,对自己和他人真实。

揭示反向形成,实则就是还原真实。

记住一句话:一切在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都有可能是它的反面。

换言之,“什么”是对“什么”的防御或者掩饰。

前后两个“什么”,一般是一对反义词或者相反的东西,它们的前后位置可以互换。

如:抑郁是对躁狂的防御,反过来,躁狂是对抑郁的防御。

反向形成,从暂时渡过难关这一点上来说,也许是一种智慧,但绝不是最高智慧。

最高的智慧一定是直面那些没让自己满意的问题,并发展能力去解决它们。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