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痹的中医辨证疗法
喉痹的中医辨证疗法
慢性咽炎(中医称为喉痹)是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其特点是病程长、易反复。西医常采用抗生素治疗,但临床发现,大多数慢性喉痹并非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中医辨证论治是治疗慢性喉痹的最佳方法,通过辨证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1. 外邪侵袭,邪聚咽喉
临床表现:咽部干燥、灼热、轻微疼痛,吞咽感觉不利,有异物阻塞感,伴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等症状。若为感冒,则头痛无汗、身痛、咳嗽痰稀,舌质淡、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利咽。
方药:风热外袭者应疏风清热,消肿利咽,可用疏风清热汤加减。方中荆芥、防风解表;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清热解毒;玄参、浙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喉。
2. 恶毒传中,上攻咽喉
临床表现:咽痛严重,吞咽困难,咽喉梗阻,高烧、头痛、口渴、恶臭、大便干燥、尿短,舌红、舌苔黄,脉洪大或数。
治疗:清泻肺胃,消肿利咽。
处方药:清咽利隔汤加减。方中荆芥、防风、薄荷疏风散邪;金银花、连翘、桅杆、黄芩、黄连泻火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参利咽消肿止痛;生大黄、玄明粉通便泻热。咳嗽痰黄时,可加射干、瓜籽、夏枯草;高烧者可加水牛角、大绿叶;如果有白膜,可以加蒲公英、马勃等。
3. 脏腑阴虚,咽失滋养
临床表现:咽干少喝,烧灼感,隐隐作痛不适,下午重,或咽哽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下午唇红颧红,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滋养阴液,降火利咽。
处方药:以偏肺阴虚为主,宜养阴清肺,可选择养阴清肺汤加减。如果喉底颗粒增多,可以加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活血解郁散结;偏肾阴虚者,宜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可加减;咽部干燥、虚拟盗汗、骨蒸劳损、虚火亢盛的,可加减知柏地黄汤。
4. 脾胃虚弱,咽失温养
临床表现:咽部干灼不适、轻微疼痛、痰粘不利、异物感,伴有上腹胀闷、大便稀疏、气短乏力、四肢疲劳、轻微寒冷咽痛加重。舌体肥大,舌边有牙痕,舌苔薄白,脉弱。
治疗:益气健脾,升清利咽。
处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如果咽部脉络充血,咽部肌肉肥大,可以加入丹参、川芎、郁金,活血行气;痰粘者可加入贝母、香附、桔子,理气化痰,散结利咽;咽干较多、苔藓较少的人,可加入玄参、麦冬、沙参、百合等。利咽生津;易恶心、呃逆者,可加入夏、厚朴、佛手等,以减少胃的逆转;如果纳差、腹胀、大便松弛、苔藓油腻,可加入砂仁、藿香、茯苓、薏苡仁等。
5. 脾肾阳虚,咽失温煦
临床表现:咽部异物感,轻微干痛不适,痰液稀少,哽咽不利,喉咙痛,想喝热饮,怕冷肢冷,腰膝冷痛,脸色苍白,夜尿频多,清长,五更泄泻,舌质淡嫩,舌体肥胖,苔白,脉沉细弱。
治疗:补脾肾,温阳利咽。
处方药:真武汤加附子理中丸加减。方中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干姜、附子温补脾肾阳气;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祛痰祛浊;甘草调和。腰膝酸软冷痛的,可加枸杞、杜仲、牛膝等;如果咽部不适,痰液稀少,可以加半夏、陈皮、茯苓等;如果腹胀,可以加砂仁、木香等。
6. 痰凝血瘀,咽喉邪滞
临床表现:咽部异物、痰粘、咽痛、咽干、恶心呕吐、胸闷,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或微黄,脉弦滑。
治疗:祛痰化瘀,利咽散结。
处方药:贝母瓜粉散加味。方中贝母、瓜粉清热化痰润肺;橙色理气化痰;桔梗宣利肺气,清利咽喉;茯苓健脾利湿。红芍、丹皮、桃仁可活血祛瘀散结;咽部不适咳嗽痰粘的,可加杏仁、紫菀、冬花、半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