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发疯文学”火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发疯文学”火了

引用
1
来源
1.
http://m.xuexila.com/baike/c1623832.html

"发疯文学"是一种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近期在网络上走红。从消费者与客服沟通到游戏对话,从催发货到情感表达,"发疯文学"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年轻人中迅速流行开来。

"发疯文学"火了最新消息

"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成了一只可笑的热场笑料,我也知道我配不上提早发货的门槛……"最近,双11预售已开启,一些消费者与客服沟通、催发货的言语迅速"出圈",引发热议,被称之为"发疯文学"。

"发疯文学",指的是一种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随着"发疯文学"的爆红,有商家看到了商机,顺势把视线投向该领域,借助网络平台推出了契合部分群体需求的周边产品,如"发疯文学贴纸""发疯文学手机壳""发疯文学T恤""发疯文学表情包"等,销量也不俗。

有人说,掌握了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发疯文学"后,好像打开了一个奇妙新世界;也有人好奇,为什么大家"不好好说话"?那么,这场流行的"语言狂欢",热度能持续多久呢?

相关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10月20日,我买了一件衬衣,商家承诺一周内发货,现在都已经10天了,还没发货,我正好看到了'发疯文学'的梗,于是就试了试。"家住武汉光谷软件园附近的市民肖女士告诉记者,从早上8点客服上班开始,她连续给对方发了20多条消息,每一条都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是疯了的状态",客服从一开始的格式化标准回复,变成了人工回复:"马上帮您催""已经帮您加急""48小时内保证发出"。

肖女士将此晒到了朋友圈,并配文"没想到发疯文学还挺管用。"

记者在小红书、豆瓣、微博等社交平台搜索发现,类似的"发疯文学"段子还不少。

"发疯文学",指的是一种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据悉,"发疯文学"的起源是有人在豆瓣小组发了一段以"我不发疯我说什么"起头的文字,之后逐渐发展成"发疯文学"。有网友总结:当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便可以向对方发送一段"发疯文学"。

"你为什么不回答我?你为什么又在用那一套话术敷衍我?你在乎过我的感受吗?我就是那么可笑。"
"‘哈哈哈哈’你只会大笑,你都不懂,你不懂我现在有多么痛苦,我讨厌透了,像是个发疯的猛兽在撕咬我的心。"
"没事我不重要,我只是一片凋零的落叶,随着风飘落"……

与此前流行的"废话文学"等不同,"发疯文学"的应用场景似乎更为广泛,尤其是被用于与客服的沟通过程、与队友的游戏对话过程等。"'发疯文学'真的有用,跟客服扯皮争论好多天,我一顿‘疯语’输出,立刻给我处理了需求。"有网友表示。

"发疯文学"出处

"发疯文学"起源于一个网友在和客服协商退款多次未果时,发给客服的一段抓狂的话,看完整段话的人真的会崩溃。

客服:"好的。"
顾客:"谁在乎啊笑死当初说这句话的我现在半夜睡不着想到你不退款处理在乎地要命起来嚎……我心里的怨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好狠的心呐好狠的心呐。"

在顾客发完这段话后,客服立刻给他处理了退款。

可是看完这段话,不说打出来这段话的人,只看一眼就觉得眼睛不能要了,这发疯的文字,就连标点符号都是混乱,看完真的要发疯要上头。

经过第一个尝试的网友示例,网友们发现,当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疯狂输出一顿发疯文学,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心态,甩出六亲不认的样子,是真的有用。

林黛玉发疯文学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林黛玉发疯文学"近来走红,截至3月30日下午4时,在微博拥有1.5亿阅读量和1.3万讨论次数;在视频平台,"男版林黛玉发疯文学文案"、"林黛玉发疯语录剪辑"等话题,更是激发了网友们的创作与模仿欲望。

对于这一现象,长期研究网络语境下红学传播文化的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夏晓宁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方式没有什么不好。至于网友为何会选择林黛玉,夏晓宁认为,这个人物更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兴趣,她自我、真性情、有才情。"大部分网友都还是出于喜欢她的这种语言体方式,觉得可爱、有趣、真实、过瘾,其实这也是爽文在社交话语中的一种体现,符合当下年轻人想怼人还想怼得特别、怼得有才情有文化的心理。"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
"我大抵是熬不过这一天了,单单等你的消息就心烦。"
"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绊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
"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现象

剪辑怼人短视频制作经典语录海报
网友将"林怼怼"推上热搜
北青报记者在微博上注意到,有网友将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林黛玉怼人的几段剧情剪辑成一个短视频。比如,周瑞家的给林黛玉来送花,林黛玉问,"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的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冷笑一声,"哼,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来的不会给我!"还有林黛玉到了薛宝钗屋里,看到贾宝玉也在这里,便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间错开来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姐姐(薛宝钗)怎么反而不明白这意思?"另有林黛玉调侃史湘云的,"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不会叫,就是爱哥哥爱哥哥的"……

此短视频有1.5万人次点赞,724人次转发,有557条跟帖评论。网友"天涯N0N0"引用《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话语,"我哪里比得了她们,什么金啊玉的,我不过只是草木人罢了";网友"轻罗扇z"则引用薛宝钗的话,"这颦丫头(林黛玉)一张嘴,真真是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网友"小小热水瓶"则评论称,"没办法,拿到现在叫傲娇,叫作,虽然作,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犟,通透,才气,劲儿劲儿的,叫人很难不爱,有时候还觉得宝玉配不上她呢!"

北青报记者还注意到,另有网友把《红楼梦》里林黛玉的一些俏皮话和怼人的话挑选出来制作成经典语录海报,还有的给她取了"林怼怼"的外号。甚至有网友还结合当下一些年轻人学历内卷、职场躺平的心态,对这原著里的语句又进行了当下生活化的解读和修改,比如,"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我大抵是熬不过这一天了,单单等你的消息就心烦";"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绊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等等。

点评

林黛玉自我有真性情有才情
其话语符合当下年轻人文化心理
针对林黛玉"发疯文学"上热搜这一网络现象,北青报记者采访了长期研究网络语境下红学传播文化的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辽阳市红学会秘书长夏晓宁。

在去年7月底于北京香山饭店举办的"纪念新红学100周年"学术论坛会议上,夏晓宁曾以《新媒体时代〈红楼梦〉文化传播元素传播初探》为题,探讨了寻找经典读本与当下受众的衔接渠道,尝试以经典文化元素传播调动年轻人回到文本阅读的兴趣,使《红楼梦》在新时代仍然以活的经典的方式存在,并以此重新建构《红楼梦》的影响力,将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化元素传递给新一代人群,成为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感和审美态度。

在夏晓宁看来,网友将林黛玉"发疯文学"推上热搜这种方式没有什么不好。之所以网络流传更多的是林黛玉,网络文学创作有很多也以林黛玉为主,是因为这个人物更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兴趣,她自我、真性情、有才情,而且热搜上不止一次提到黛玉,包括一些黛玉体小视频。

"网络的本质属性更倾向社交平台,林黛玉‘发疯文学’上热搜且阅读量过亿说明关注的人多。而众说不一,说明有人在讨论。大部分都还是出于喜欢她的这种语言体方式,觉得可爱、有趣、真实、过瘾。"夏晓宁称,这其实也是爽文在社交话语中的一种体现,符合当下年轻人想怼人还想怼得特别、怼得有才情有文化的心理。只有被传播被喜欢,才会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反过来,更多的关注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回归到文本阅读,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林黛玉这个人物和《红楼梦》这本书。

延伸

年轻人二度创作在平淡生活中找乐趣
"发疯文学"会成经典流传的一个痕迹
对于网友结合当下一些年轻人的职场情感生活状态,对这原著里的林黛玉的语句又进行了当下生活化的解读和修改,夏晓宁表示,网络上确实很多年轻人在原话的基础上二度创作,这种创作就是网络属性,"我个人认为年轻人可能是想通过这些话来表达自己有才情有文化,且用这样的话语方式在平淡的生活中自找乐趣,说不上无奈或是宣泄。"

夏晓宁称,也看到有人怕将来提到《红楼梦》、提到林黛玉的时候会以为林黛玉文学就是发疯文学,其实不用怕,在将来的年代里这可能会成为红楼梦经典流传过程中的一个现象,是经典流传过程中的一个痕迹。

此外,有人质疑网友将林黛玉怼人的话语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有断章取义之嫌。对此,夏晓宁认为,读书总是能还原真相的,时间也能,而且文学经典能流传百年的都没有那么脆弱。"我们这么多年的文化教育结果也没有那么脆弱。只要念过书,一般都知道《红楼梦》,了解林黛玉不止会怼人。所以说断章取义倒也没那么严重。"

在夏晓宁看来,新媒介技术的变化确实产生远离纸质阅读这样一个趋势,但尽管许多都被娱乐化,经典仍然还是经典,这个不用担心。经典只有传播了,才有价值。

"其实有时候一曲笛音就会有一段乡愁,一个林黛玉就会想起一部《红楼梦》。有人讨论总归是好事,虽然许多人看不上‘发疯文学’这个提法,认为很渣,但具体到话语里面并没有大问题,且看且说且有趣吧。"夏晓宁坦言道,如果再有更多的文学引导,就更好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