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用AI,3天查出美国10年黑账!
马斯克用AI,3天查出美国10年黑账!
埃隆·马斯克用AI审计查账,仅用带来的六个工程师,一群年轻人、不懂财务和政策、仅仅是使用AI工具,就轻而易举地、迅速解决战斗,把美国各个政府部门(国防部、臭名昭著的国际开发署、财政部、联邦税务局、教育部等等)的贪腐、黑钱、浪费、违法等等勾当全都抖落出来了。
一时间各个部门都如惊弓之鸟,很多部门和人员被裁撤或者砍预算,据说美国普通民众叫好,共和党议员纷纷赶到震惊,而民主党的政客在联合攻击......
美国一时间开始了自我的刮骨疗毒、断臂求生的革命运动。
抛开美国怎么折腾我们不管,这里面吸引人眼球的是:这些账目、这么快准狠地被查出来,审计用的既不是审计师、会计师,也不是律师、检察官......
其实历史是有惊人的相似
AI变革这事儿,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刚入行的时候,会计前辈手把手教他翻凭证的场景。那时候尚且没有电脑,全靠人工。那时候查账真是个体力活,成箱的账本堆得比人高,戴着白手套用尺子比着对数字,稍不留神看错行就得重头再来。
后来虽然有电脑用上了Excel,但遇到跨年度查账,还是得熬夜加班。
现在倒好,AI直接能把二十年的电子账本同步解析,什么借贷不平、科目异常、资金断流,分分钟标红预警,这效率简直是降维打击。
不过仔细想想,AI查账能这么神,关键倒不在算法多高明。AI查账反而是"宁可错杀一千"的路子,把所有异常交易先筛出来,再让人工复核。
但是老会计师们都练就了火眼金睛,结合AI大数据预警监测,就能从蛛丝马迹里发现问题。
案例:帮客户做的内审项目。
当时用传统方法查了三个月没发现问题,后来试着跑了下AI审计系统,结果揪出采购部有个老员工,在过去七年里,用118个假发票套现,每笔金额都控制在审批权限以下。这事在以前,估计等他退休都发现不了。
现在不少同行都在说,AI就像给账本装了个24小时监控的透视镜,以前藏在科目间的"暗门",在数据流里根本无所遁形。
不过话又说回来,AI查账再厉害,终究还是工具。
财务人都知道,最难查的不是假账,而是"真账假做"——把问题交易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年度、不同科目里。
以前各部门数据不互通,这种手法确实能瞒天过海。但现在AI能瞬间调取二十年跨部门数据,什么移花接木的招数都成了皇帝的新衣。
AI对财务人员冲击很大,有许多人产生了悲观情绪。其实,大可不必。
就像当年会计电脑算化,淘汰了算盘,但催生了财务分析师这个新行当。
AI真正替代的是重复性机械性初级的劳动,比如凭证录入、科目核对这些基础工作。
但需要凭职业经验判断的部分,像确定审计重点、评估风险等级、处理复杂关联交易,还是得靠人。
只不过以后财务人的核心竞争力,得从"做账"转向"管数"了。
举个实际例子就明白了。
去年有家上市公司爆雷,表面上看存货周转率正常,毛利率也稳定。
但AI系统预警了异常:他们的供应商集中度突然下降,同时应付账款周期缩短,这两项变化单看都没问题,但组合起来就可能存在虚构的采购。
后来果然查出管理层通过关联交易虚增业绩。这种多维度交叉分析的能力,正是人机协作的典范——AI负责发现异常模式,人类负责深挖商业逻辑。
当然也有人唱反调,说AI查账容易误伤。
比如这次美国教育部查出的问题餐补,有些可能是统计误差而非故意舞弊。
这就需要人类审计师来把关尺度,就像交通探头拍下违章后,还得交警最终认定。
未来的审计流程,可能会变成"AI初筛-人工复核-重点深挖"的新模式,既保证效率又控制风险。
其实,咱们国家在财税数字化方面其实走在前头,电子发票、金税系统这些基础设施比美国先进得多。
但很多企业还在用老方法做账,有些老板宁愿花十万块打点关系,也不肯花一万块升级财务系统。
要我说这才是最大的风险——等监管的AI系统完善了,那些手工做账的小动作,在机器眼里就跟裸奔没两样。
财务人员,最关心的还是职业转型。
我的建议是:先把Excel玩到精通,别觉得这是老生常谈,现在能熟练使用大数据分析工具Power BI和OFFICE办公自动化VBA的财务人员,处理效率就能甩开同行几条街。
然后学点基础的数据分析,不用成为编程大神,但至少要能看懂数据看板。
最重要的是培养业务洞察力,毕竟AI再聪明,也理解不了行业潜规则和商业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