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记忆力衰退、迈不开腿、易摔跤,别忽略脑小血管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记忆力衰退、迈不开腿、易摔跤,别忽略脑小血管病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601899

王阿姨向神经内科医生抱怨,最近经常忘事,记忆力下降,丢三落四,刚才还在手边的东西一会就不知道放在哪里了,更甚至有找不到家门的情况,家人和朋友都提醒,别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其实,她同时还有走路慢,呈小碎步,容易摔跤,常常摔出不少淤青的状况,听起来又有点像“帕金森病”。

出乎王阿姨意料的是,经过详细检查,她得的既不是“阿尔茨海默病”,也不是“帕金森病”,而是“脑小血管病”。

什么是脑小血管病?危害有多大?

脑小血管病主要是各种病因累及脑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和微静脉,从而引起急性脑卒中、血管性痴呆、精神行为异常及步态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属于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一般累及直径约小于200μm的脑小血管组织。目前诊断主要依靠磁共振所显示的脑实质病灶,如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微出血、脑萎缩等。

虽然脑小血管病听起来只累及小血管,但其发生率高,危害极大,由它引起的血管性痴呆可占到痴呆总人数的45%,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痴呆类型,且类型最为凶险。这是因为在脑卒中患者中,近25%的缺血性卒中和绝大多数出血性卒中均因脑小血管病引起,且该疾病早期不易被发现,往往在头颅拍片时才会有明显指征,看似是“小病灶”,实际却是个会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大问题”。

脑小血管病的病因有哪些?

脑小血管病的病因非常复杂。目前认为高龄是脑小血管病最重要的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小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不断增加。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达40-60%,而90岁以上人群则100%存在脑小血管病。

除年龄因素外,脑小血管病还与遗传、免疫、炎症等诸多因素有关,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饮酒、肥胖、阻塞性呼吸暂停等更是引发脑小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脑小血管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脑小血管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往往是多个症状的组合,主要表现有反复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步态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大小便失禁等。需要注意的是,中老年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头晕、头痛、失眠和焦虑均与脑小血管病有关,需及时就诊辨别,以免延误病情。

如何区分脑小血管病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

脑小血管病容易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实际上,这两种疾病的首发症状存在明显差异,治疗方法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家熟知的阿尔茨海默病首发症状主要是明显的记忆力下降,而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血管性痴呆则首先表现为执行功能障碍,比如不能正确使用笤帚打扫卫生,不能正常招待来访的客人等,后期也会合并严重的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两者治疗方法差异较大,

此外,脑小血管病也非常容易跟帕金森病混淆。脑小血管病患者也会出现步态障碍,迈不开步,行走呈小碎步的状况,容易跌倒,症状与帕金森病较为雷同,因此临床上也将具有步态障碍的脑小血管病称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但两者之间还是有明确区别的,仔细观察后可发现,脑小血管病患者通常没有静止性震颤,也不会像帕金森病患者常为单肢起病,其步态障碍一般同时累及双下肢,通过头颅磁共振可以观察到皮层下有多发腔隙灶和大片白质病变,且在口服美多巴制剂后远不及帕金森病患者效果明显。

脑小血管病的治疗及预防

脑小血管病的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和慢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脑小血管病主要指的是脑小血管支配区域发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出血性卒中。

急性出血性卒中发生后,应严格控制患者血压,采取脱水、降颅压等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则可根据卒中指南选择静脉溶栓治疗,如存在大动脉狭窄也可选择动脉取栓治疗。但需注意,若存在大于10个微出血灶以及合并有大片脑白质病变时,因存在较高出血风险,需慎重选择静脉溶栓。

慢性期治疗:

慢性期脑小血管病主要指除急性脑卒中之外合并有其他症状的脑小血管病患者,主要是改善症状和预防治疗。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预防卒中发生,多适用于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小血管病,但治疗中需注意脑小血管病兼有缺血和出血的双向性,对于那些血压控制不佳,严重白质病变和多发微出血的患者,需在专业医师诊断及出血评估下谨慎开展。

  2. 控制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饮酒、肥胖、阻塞性呼吸暂停等危险因素的脑小血管病患者,更应加强相关疾病的管理,合理用药,尽可能降低风险。

  3. 改善症状:对已经出现的各类认知障碍、步态、情绪、睡眠障碍等症状,切勿消极对待,应尽快就医,通过药物治疗等方法及时干预,对症处理。

  4.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良好心态,充足睡眠等同样都是控制脑小血管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本文原文刊于《上海科技报》,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苏敬敬主任医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