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何首乌与肝损伤的关系
专家解读:何首乌与肝损伤的关系
何首乌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常被用于养生保健。然而,近年来关于何首乌可能引起肝损伤的报道屡见不鲜。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何首乌与肝损伤的关系,以及如何安全使用何首乌。
何首乌肝损伤风险提示
2014年7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第61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关注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通报称,何首乌为常用中药材,在医疗和保健中使用广泛。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引起的肝损伤多呈可逆性,停药或对症治疗后,预后多较好。但是,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等可能增加其风险。
此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已对含何首乌的保健食品采取了相关措施,规定保健食品中生何首乌和制何首乌的每日用量分别不超过1.5克和3克,并要求含何首乌保健食品注意事项增加“本品含何首乌,不宜长期超量服用,避免与肝毒性药物同时使用,注意监测肝功能”。
何首乌肝损伤研究
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中心、全军中医药研究所王伽伯博士长期从事药物性肝损伤和合理用药研究。他介绍,医院收治过一些因服用何首乌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例。通过对近10年来302医院药物肝损伤病例数据库中有关何首乌及其制剂的病例,以及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病例进行回顾和溯源,研究发现单味何首乌引起肝损伤的现象客观存在,而何首乌制剂中其他中药对何首乌肝损伤的影响则有待评估。
研究还发现,何首乌导致的肝损伤具有“特异质”特点,与病人的某种特殊体质有关,与性别、年龄关系不大,也不呈剂量依赖性。人群中有一部分人体内的某种生物酶比较活跃,而这种酶对何首乌中的某种成分十分敏感,当这部分人“邂逅”何首乌时,便会发生肝损伤。
何首乌肝损伤的历史背景
2006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药物警戒通讯》称,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发布了有关何首乌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称“有7份怀疑与何首乌相关的肝损伤不良反应病例报送到了MHRA。文献中也有何首乌致肝损伤的案例,故建议,何首乌制剂相关的不良反应表现具有很多肝病的体征和症状,若出现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如确诊为肝损伤,建议停止服用何首乌”。
2013年10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根据监测评价结果,将养血生发胶囊、首乌丸、首乌片、首乌延寿片、首乌延寿颗粒5个含何首乌的非处方药转为处方药管理,同时要求修订这5种药以及白蚀丸共6种含何首乌口服制剂的说明书,增加有关肝损伤的警示。
何首乌肝损伤的成因分析
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及鉴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京生认为,何首乌在近几十年才被发现有肝损伤,这与用药量与剂量增大有关。现在何首乌在临床上用到几十克很常见,而古代的时候中药并不是人人都能吃上,首先用药人群就少,剂量上也是中病即止,不像现在长期服用的人多。
按照北京的地方炮制规范,首乌要用黑豆汁或是黄酒蒸24~48小时,其中黑豆汁蒸也是药典规定的炮制方法。王伽伯等进行的肝细胞毒价(毒性大小)研究显示,何首乌炮制品的毒价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中黑豆汁蒸的毒价要明显低于清蒸。现行的药典中,何首乌的含量测定指标与炮制程度关联度不够,不能有效区分生首乌与制首乌,难以控制何首乌炮制质量,且没有限定炮制时间长短,给不法厂家留下漏洞。
何首乌的滥用与误用
在调查分析的何首乌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中,很多为病人自行购买服用,无医生指导,未辨证用药;相当一部分病人服用量超过药典规定(生首乌用量为3~6克,制首乌用量为6~12克),个别患者服用量达到100克/日。王伽伯认为,何首乌的滥用、误用问题不容忽视,这与其功效被人为夸大甚至是“神化”有关。
一些大型网站上有很多何首乌产品的广告,对何首乌的功效夸大宣传和促销,在网购平台搜索‘何首乌’可搜到相关产品数千件,某卖家月销量超过六千件次。而何首乌功效‘神化’却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
安全使用建议
- 何首乌应在医生指导下辨证用药,且必须从正规渠道购买。
- 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何首乌,避免超量服用。
- 注意监测肝功能,若出现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何首乌产品,避免购买“三无”产品。
- 了解何首乌的正确炮制方法,选择经过规范炮制的产品。
何首乌是一味非常好的补益药物,但对其疗效的认定还是要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而不是将其视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