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兀鹫:翱翔天际的“大胡子”猛禽
胡兀鹫:翱翔天际的“大胡子”猛禽
胡兀鹫(别名髯鹫、胡秃鹫、髭兀鹫、胡子雕、大胡子雕)是隼形目、鹫科、胡兀鹫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内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非洲最南部也有少量分布。它们栖息于海拔500-6000米的山地裸岩、高寒草甸、干旱草原和荒漠等地区。胡兀鹫于1758年被命名,共有3个亚种。与其他秃鹫和兀鹫不同,胡兀鹫的头和颈部覆盖着黄白色的羽毛,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眼睛周围有一圈又黑又长的眉状斑纹,黑色贯眼纹向前延伸至颏部,形似胡须,因此得名。
基本信息
- 科目分类:隼形
- 生存环境:山地
- 颜色分类:橙色、黑色
- 性情分类:猛禽
- 最大体型:140厘米
- 迁徙类型:留鸟
- 寿命年限:40年
- 适宜温度:20℃±10℃
- 食物饲料:肉食
形态特征
胡兀鹫体长1-1.4米,体重3.5-5.6千克。头顶覆盖着淡灰褐色或黄白色羽毛,脸部前部被黑色刚毛覆盖,颏部有长而硬的黑毛,形似“胡须”。眼先和嘴基也覆盖着黑色刚毛,蜡膜刚毛基部为白色。上背部、短的肩羽和内侧覆羽为暗褐色,具有皮黄色或白色羽轴纹。尾部较长,呈楔形,颜色为暗褐色或灰褐色。下体为橙皮黄色到黄褐色,胸部的橙黄色尤为鲜亮。跗蹠部被羽毛覆盖至趾部或几乎至趾部。喙呈钩状,脚部握力强大,爪子长而弯曲。虹膜为淡黄色,喙为灰色,趾为铅灰色。
生活习性
胡兀鹫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与其他猛禽混群。在非繁殖季节,偶尔会与高山兀鹫、兀鹫混群活动。它们常在山顶或山坡上空缓慢飞行和翱翔,头部向下低垂,眼睛紧盯地面,寻找动物尸体。由于以腐肉和骨头为主食,胡兀鹫的脚部有所退化,但其高而侧扁的喙变得格外强大,先端钩曲成90度,像钢钳一样。它们会将大块骨头摔碎后再填饱肚子,这种习性非常独特。胡兀鹫的视力极强,视网膜斑带区中央凹内的视觉细胞数量高达150-200万个,远超过人类在相似区域的20万个。
饲养方法
胡兀鹫发现尸体后,并不立即上前,而是先在空中翱翔观察,然后落在50米以外的地方进行窥测,确认没有危险后,才一哄而上抢食。它们主要以大型动物尸体为食,特别偏好新鲜尸体和骨头。有时也会猎取水禽、受伤的雉鸡、鹑类和野兔等小型动物。与其他猛禽不同,胡兀鹫不与它们争抢食物,而是等待在一旁,等其他猛禽吃完后,再去捡食剩下的残肉、内脏和骨头,最后打扫战场。
雌雄分辨
幼鸟主要为暗褐色,上体具有淡色羽轴纹,头颈部多为黑色,颏部有黑色“胡须”。通常需要4-5年才能长出与成鸟相同的羽毛,而在此期间,下体的颜色会逐年变淡,但直到变为成鸟前,下体一直没有变为棕色。
繁殖方式
胡兀鹫的繁殖期为12月至次年5月。它们在悬崖突出处筑巢,巢呈盘状,主要由枯枝构成,内部衬有枯草、细枝、棉花、废物碎片和动物毛发等。每窝产白色卵1-3枚,孵化期为55-60天。孵化工作由雌雄鸟共同承担。一般情况下,第二只雏鸟会在第一只破壳一周后出壳,且比第一只雏鸟小很多。这只小雏鸟实际上是在较大雏鸟出现意外时的替补。在食物紧缺的年份,较小的雏鸟有时会因缺少食物而死亡,甚至成为较大雏鸟的食物。
本文原文来自:https://sbike.cn/n/huwu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