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youlai.cn/baike/disease/TRXGT7j8mI.html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症,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灼热感等症状。这种疾病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基本信息

  •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 是否医保:是
  • 英文名称:Nonulcer dyspepsia,NUD
  • 疾病别称:功能性消化不良
  • 是否常见:是
  • 是否遗传:否
  • 并发疾病:维生素缺乏、低蛋白血症
  • 治疗周期:长期间断性治疗
  • 临床症状: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上腹烧灼感
  • 好发人群:精神压力大者、疑病症者、抑郁症患者、焦虑症患者
  • 常用药物: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复方消化酶、阿米替林、氟西汀
  • 常用检查:胃镜、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检查、碳十三呼气试验

病因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多因素引起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与胃肠动力、感觉异常、黏膜完整性破坏、低度炎症等相关,好发于精神压力大、疑病症者,抑郁症、焦虑症患者,遭受精神刺激、精神压力大时可诱发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主要病因

  •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约1/3患者有胃排空延缓,也有1/3患者有胃容受性障碍(适应性舒张不足),并与早饱症状有关,更易出现上腹疼痛和嗳气;患者胃排空延迟、餐后胃窦动力降低,引起餐后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 内脏感觉异常:胃十二指肠对扩张或酸、脂质等化学物质腔内刺激的敏感性增高。抑酸治疗对少数患者可起到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作用。
  • 幽门螺杆菌感染:产生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可能原因,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确实有部分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可以得到改善,也有可能抗幽门螺杆菌时抗生素的应用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而改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状。
  • 十二指肠低度炎症、黏膜通透性和食物抗原:感染、应激、十二指肠酸暴露、抽烟、食物过敏可引起十二指肠黏膜炎症和通透性改变,黏膜屏障受损,引起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诱发因素

  • 心理社会因素: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公认的心身疾病,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起重要作用。躯体化、人际敏感、不良生活事件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显著相关,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障碍和个性异常参与了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发生。

流行病学

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而我国的调查资料显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占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左右。多见于疑心重、精神压力大的人。

好发人群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好发于精神压力大的人群、疑病症者、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幼年时遭受过剧烈精神刺激的人群。

症状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以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上腹烧灼感为主要临床症状,可伴随有焦虑、抑郁、注意力不能集中、失眠等症状,如果长期反复发作,可能会造成维生素缺乏、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 餐后饱胀:食物长时间存留于胃内引起的不适感。
  • 早饱感:指进食少许食物即感胃部饱满,食欲消失,不能进常规量的饮食。
  • 上腹胀痛:位于胸骨剑突下与脐水平以上、两侧锁骨中线之间区域的疼痛,呈胀痛,疼痛多无规律性,部分患者与进食有关,有时患者无疼痛感,而主诉为特别的不适。
  • 上腹烧灼感:位于胸骨剑突下与脐水平以上、两侧锁骨中线之间区域的难受的灼热感,与烧心不同。

伴随症状

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并发症

  • 维生素缺乏:这是由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反复发作,影响了正常的维生素消化吸收所致,比如缺乏叶酸,可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缺乏维生素A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等。
  • 低蛋白血症:这是由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导致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障碍,身体缺乏蛋白质供应所致,表现为肌肉瘦削,体重下降,浮肿等症状。

就医

当患者出现早饱感、上腹痛、餐后饱胀等典型症状,或出现体重下降、肌肉瘦削、身体浮肿等因消化不良导致的营养不良症状时,要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进行胃镜、血糖、甲状腺功能等系统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和全身系统性疾病,以便明确诊断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就医指征

出现典型的早饱感、上腹痛、餐后饱胀、上腹灼热感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建议就诊于消化内科。

医生询问病情

  • 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多久了?
  • 从事什么工作?
  • 是在情绪不好、压力过大时就容易出现吗?
  • 第一次出现这种症状还能记得是什么时候么?
  • 有大便发黑的情况么?

需要做的检查

  • 胃镜检查:必须做胃镜检查,以排除是否存在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等胃部器质性病变。
  •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糖检测以排除是否存在糖尿病。血生化检查了解患者有无肝肾功能问题。尿常规用以排除消化不良的相应症状。
  • 甲状腺功能检查:以排除是否存在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 碳十三呼气试验: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 腹部超声:对胃部情况进行检查,以排除是否存在器质性的胃部病变。

诊断标准

根据罗马Ⅳ标准,符合以下标准可诊断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 存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一项或多项症状。
  • 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 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

鉴别诊断

  • 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
  • 消化性溃疡:同样存在上腹部疼痛、上腹饱胀、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但进行胃镜检查可以发现明显的溃疡灶,是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最大区别点。
  • 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是反流和烧心,反流是指在没有恶心也没有用力的情况下,发现胃内容物涌入咽喉甚至口腔;而烧心,指的是胸骨后或剑突下的烧灼感,通常是在胸骨后,不是在上腹部。这是胃食管反流病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鉴别点。另外,进行胃镜检查时,可以看到食管黏膜的器质性损伤病变,也是胃食管反流病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鉴别点。
  • 胃癌:胃癌一般是多发于45岁以上人群,而且在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便、吞咽因难、腹部肿块、黄疸等症状;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通过进行胃镜检查,可以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进行准确鉴别区分。
  • 系统疾病
  • 糖尿病:糖尿病并发自主神经系统病变时,可出现胃轻瘫,而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早饱感和腹胀等症状,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具有相似性,但是通过血糖检查等,即可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进行鉴别区分。
  • 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衰竭时,也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表现,是由于胃肠道排尿素过多所致。通过进行肾功能检查,结合既往有慢性肾病的病史,可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进行鉴别。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即可将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与甲亢导致的消化不良症状进行鉴别区分。
  • 药物副作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以及和某些抗生素,也可引发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但是有明显的用药史,可进行鉴别区分。

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烟酒咖啡等刺激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抗酸、促进胃肠动力、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针对性的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需长期间歇性治疗。

治疗周期

因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容易间断性发作,因此患者需长期间歇性治疗。

药物治疗

  • 含有铋剂的四联疗法:对Hp阳性患者根除治疗是治疗感染性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最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法,可进行四联疗法或三联序贯疗法进行根除治疗,使用药物如含有铋剂的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四联疗法为从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中选择一种+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等抗生素中选2种+枸橼酸铋钾或果胶铋等进行治疗,疗程10~14天。
  • 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和选择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适用于非进餐相关消化不良中以上腹痛、烧灼感为主要症状者,对减轻餐后不适综合征症状无效。
  • 促胃肠动力药: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以上腹饱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患者常作为优先选用,常用药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或伊托必利,疗程2~3周。少部分患者有腹鸣、稀便或腹泻、腹痛不良反应,减量或使用一段时间后这些不良反应可减轻。
  •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作为二线治疗药物,常用的有三环类如阿米替林、5-HT再摄取抑制药如氟西汀等,消除患者抑郁、焦虑的情绪。
  • 助消化药:帮助患者缓解上腹胀以及食欲差的情况。

手术治疗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预后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一般不能根治,但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若患者用药后症状不缓解,或者缓解后再次复发时,建议及时复诊。

  • 能否治愈:由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压力过大、情绪刺激等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患者会间断性、反复发作,不能根治。
  • 能活多久: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经过积极的对症治疗后,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

复诊

若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用药后症状不缓解,或者缓解后再次复发时及时复诊,并再次进行胃镜、腹部B超等检查,再次排除是否存在器质性疾病。

饮食

由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一般与不良饮食习惯,如经常饮用咖啡,或者一日三餐不规律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饮食调理

  • 对于食用后可引发消化不良症状的食物,要避免再次食用。
  • 要避免饮用咖啡、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

护理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病情与精神情绪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加强心理疏导,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适当进行运动,不要再滥用药物,同时若患者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或出现病情加重时,要及时就医复诊。

日常护理

  • 保持良好的情绪,放松心情,让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
  • 适量运动,最好每天保持2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跑步等。

心理护理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压力大、疑病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家属要配合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放松紧张情绪,让患者对医生建立信任。

特殊注意事项

如果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在服药后出现腹胀、腹泻、瘙痒、皮疹等症状,或者原有消化不良症状持续加重,要及时就诊向医生反馈,调整治疗方案,并作进一步的检查。

预防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预防要从放松心情,解除紧张、焦虑情绪入手,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增加运动,从而预防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发生。

预防措施

  • 对于长期精神压力大,甚至抑郁、焦虑的人,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疏导情绪,放松心情,以免引发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 体检如果发现有幽门螺杆菌病感染,要及时进行根除治疗。
  • 少饮酒,少喝咖啡,保持一日三餐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
  • 增加户外运动,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可进行慢跑、游泳、打羽毛球等活动。

本文原文来自有来医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