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地理】高考地理中的林下植被、高考地理中的红树林海岸
【森林地理】高考地理中的林下植被、高考地理中的红树林海岸
林下植被和红树林海岸是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考点,本文将从概念、组成、影响因素、生态功能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林下植被
概念及组成
林下植被是指在森林群落中,生长在乔木层下面的草本植物、灌木以及一些苔藓、地衣等植物的统称。
具体组成包括:
- 草本植物:常见的有狗尾草、车前草等,它们通常比较矮小,适应林下相对较弱的光照等条件。
- 灌木:像杜鹃、榛子等,其高度介于乔木和草本之间,部分可耐一定的荫蔽。
- 苔藓、地衣:多附着在树干、林下岩石或地面上,如白发藓、石蕊地衣等,对湿度要求较高,常出现在阴湿的林下环境。
影响林下植被分布的因素
- 光照:乔木层郁闭度不同,林下光照强度差异大。郁闭度高时,林下光照弱,一般只有耐阴的林下植被能生长;郁闭度低时,光照相对较好,可能会有更多种类的灌木和较喜光的草本生长。
- 水分:湿润的森林环境利于林下植被生长,像热带雨林林下植被丰富多样就和其高湿度密切相关。而在干旱地区的森林,林下植被相对稀少,且多是耐旱种类。
- 温度:不同温度带的森林,林下植被不同。热带森林温度高,林下植被生长旺盛,种类繁多;寒温带森林温度低,林下植被生长季短,种类相对少。
- 土壤条件:土壤肥力影响林下植被的生长状况。肥沃的森林土壤能为林下植被提供充足养分,使其生长茂密,种类丰富;而贫瘠土壤上林下植被可能稀疏、矮小。土壤的酸碱度也有影响。
- 森林类型:不同森林类型的林下植被特点各异。
- 热带雨林:林下植被极为丰富,有大量的藤本植物、草本植物和灌木等。藤本植物如绞杀榕常攀附在乔木上争取阳光;草本植物如芭蕉等生长茂盛,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植被也较丰富,常见有竹子、山茶花等灌木,以及一些耐阴的草本植物,整体植被层次分明。
- 温带落叶阔叶林:林下植被随季节有明显变化,春季可能有较多的草本植物如蒲公英等迅速生长,冬季则部分草本枯萎,林下植被相对稀疏些。
- 寒温带针叶林:林下植被相对较少,多是一些适应寒冷、阴暗环境的矮小草本植物和苔藓、地衣等。
林下植被的生态功能
保持水土:林下植被的根系能固着土壤,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尤其在山地森林中作用显著。
涵养水源:可以拦截地表径流,使雨水缓慢下渗,补充地下水,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利于维持区域水资源平衡。
调节气候:通过蒸腾作用等,调节局部的温度和湿度,使森林内的气候更加宜人,也对周边区域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提供栖息地:为众多动物、昆虫等提供了栖息、觅食、繁殖的场所,丰富了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林下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林业生产:在林业经营中,合理管理林下植被很重要。适度保留林下植被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平衡,促进树木生长;但如果林下植被过于茂密,可能会和乔木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这时就需要进行适当清理。
生态旅游:林下植被丰富的森林往往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游客可以欣赏到多样的植物景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但旅游活动也需注意保护林下植被,避免破坏。
中药材采集:部分林下植被是中药材的重要来源,如林下的人参、灵芝等。但过度采集会破坏林下植被生态,影响其生态功能,所以要合理采集并注重保护。
红树林海岸
海岸地貌虽然多种多样,但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形态成因关系,而且做有规律的组合,构成具有一定特征的海岸,即海岸类型。同一海岸类型的地质、地貌、动力作用与海岸生物等方面都有着相关性。按海岸地貌形态成因物质或构造成因,分五种海岸类型:山地海岸、平原海岸、沙丘海岸台地海岸和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生物生长繁盛,成为海岸发育的主导因素。以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最为典型。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生物海岸的一种类型——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是发育在热带和亚热带泥滩上的耐盐性植物群落。指由红树林及林下沼泽泥滩组合的海岸。广义红树林以红树种植物为主还包括半红树种类,狭义红树林只包括红树种植物,以木本红树为主。般组成红树林海岸的以广义红树林为主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海南岛,种类多,树型高大,东北部和北部东寨港、清栏港、儋县等地树高可达 5~10m,个别超过 15m。向北随着气温降低,红树种类减少,树型变得低矮稀疏,福建福鼎附近海岸,树高1m左右,成为灌木丛林。
红树林海岸地貌
红树林海岸地貌从海向陆可分为三带:
白滩带:稍高出低潮面,经常受波浪和潮流作用,无红树或仅零星生长红树;
潮间红树林沼泽带:由白滩带以上至高潮面,红树生长最茂盛,林下为淤泥盐沼地,阴暗潮湿,潮沟发育,土壤稀烂,多腐枝落叶,有机质丰富,枝叶腐烂发出恶臭;
潮上红树林干地带:位于高潮面之上,只有特大潮水才能到达,潜水面下降,土壤脱盐脱水加强,并逐渐疏干,被半红树及其他陆生植物所代替。
红树林海岸演变
红树林形成后,阻滞了波浪和潮流对海岸的冲刷,促进了淤积作用,使林下泥滩不断淤高,地下水位下降,土壤逐渐疏干、变淡,红树植被也渐渐被半红树植物所代替,地面长草。原来的盐沼泥滩变为坚实的土壤和泥炭层,此时红树林海岸便转化为滨海平原。
红树林海岸环境与效益
防风防浪及护岸促淤作用:红树林是海岸绿色屏障,根系发达,树冠茂密,不但有防风、防浪,保护海岸的作用,而且有减弱潮流,促进淤积和加速海岸扩展作用。又因它的促淤作用较强,所以使河流的入海泥沙量减少,使河口航道及港口比较通畅;
生态环境好,生物产量高:红树林海岸生态环境良好,不但可调节海岸带气候,而且成为生物的聚集地。林下具有丰富饲料和荫蔽生育环境,适宜浮游及底栖生物的生长。而它们又成为鱼虾、蟹等饵料,构成红树林海岸的生物链。因此,这种海岸的生产力比沙质海岸大10倍以上;
经济价值高:果实富含淀粉,可作木本粮食、饲料以及绿肥的来源。有的红树还可作药材、香料以及提取烤胶、丹宁等防腐、防水、鞣化皮革等的工业原料。
生物海岸资源保护
- 加强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结合,发挥生物海岸的社会效益;
- 进行红树引种工作,扩大红树林的覆盖率,充分改造红树林迹地;
- 加强我国南海珊瑚礁海区的开发利用和保卫工作。
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