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医心理学中的心神感知论
如何理解中医心理学中的心神感知论
中医心理学中的心神感知论是在“心主神明论”的基础上,阐述心神主导人对客观世界感知活动的过程。心神是人的感知活动的中枢,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并非孤立活动,而是将其所接收的客观世界的相关刺激反映至心,由心神作出判断。
时间:2025-01-16
中医心理学中的心神感知论是在“心主神明论”的基础上,阐述心神主导人对客观世界感知活动的过程。心神是人的感知活动的中枢,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并非孤立活动,而是将其所接收的客观世界的相关刺激反映至心,由心神作出判断。
《灵枢·本神》中提到:“任物者谓之心。”心神作为感知活动的中枢,藏象之心反映了我们所感知的客观事物。《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则详细描述了十二经脉和气血如何上行至面部,滋养五官,从而实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体表感觉。心作为身体的主宰,其与感官之间的联系通路是经络系统,这一系统如同人体内的信息高速公路,将感官收集到的信息迅速传递至心神,以供处理和反应。
视觉
目作为视觉器官,是心神感知外界的主要通道。通过眼睛,心神能够辨识明暗、色彩、形状,以及时间、空间和运动的变化。它不仅捕捉光线,还解读光线背后的意义,将外界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图像。目与五脏六腑紧密相连,其视觉功能依赖于这些脏腑的精气滋养。《灵枢·大惑论》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眼与肝脏的联系尤为密切,肝藏血,血气是视觉的物质基础,肝藏魂,魂游于目而为视。肝经脉上连眼系,肝的精血气通过此经脉上注于眼,使其发挥视觉作用。肝精肝血不足或肝经风热等情况,都会影响视觉功能,导致视物模糊、眼干涩、眼眶疼痛等症状。
眼作为心神“任物”的重要通道,心主身之血脉,眼需要血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工作。心神对眼所接收的外部客观事物映像的正确感知至关重要。心神失常时,即使肝目无病,视觉也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因此,在治疗视觉异常时,必须明确病位,辨证论治,不可仅从肝论治。正如古代医家所言:“目者,心之使也。”眼与心的联系,是因为心主身之血脉,而眼睛需要血气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听觉
耳作为听觉器官,用于辨别不同音质、音量,与心、肾等内脏通过经络紧密相连,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灵枢·脉度》提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精肾气充盈,听觉灵敏;反之,则听力减退,甚至耳鸣耳聋。听觉变化是判断肾精肾气盛衰的重要标志,心神不明,神气不行,也会导致听觉异常。
正如《灵枢·癫狂》所说:“狂,眼妄见、耳要闻。”刘河间说:“所谓聋者,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济生方·耳则更进一步将耳聋耳鸣一症,归纳为从肾从心论治,认为“肾气通耳,心寄窍干耳……六淫伤之调乎肾,七情所感治于心”,并指出治心之法在于“宁心顺气”,“气顺心宁,则耳为之聪矣”。
嗅觉
鼻作为呼吸门户,也是嗅觉器官,用于分辨各种气味。鼻与内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尤其是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嗅觉刺激必须是气体,而肺主气、司呼吸的缘故。故《黄帝内经》称“鼻者,肺之官也”,“肺开窍于鼻”。《黄帝内经》同时也认为,鼻和心的关系亦较密切,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难经·四十难》则明确地提出了鼻属肺,其用属心的观点。李东垣根据《黄帝内经》《难经》的理论,进一步阐发了心神对嗅觉的主导作用。他说:“(鼻)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鼻乃肺之窍,此体也;其闻香臭者,用也。心主五臭,舍于鼻……故知鼻为心之所用而闻香臭也。”
从以上诸家所述可知,古代中医不仅认识到嗅觉是鼻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嗅觉感知活动的本质是将鼻所接受的气味刺激反映到心,而由心神作出香臭的判断。因为肺主气司呼吸而开窍于鼻,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肺和”则鼻窍利而能知香臭。如若肺和鼻窍通利,而嗅觉失常者,则还应再从“心神失用”或“神气不使”方面考虑。
味觉
舌作为味觉器官,除肺以外,五脏均通过经络与舌有直接联系。舌以部分言之,五脏皆有所属;以症言之,五脏皆有所主。其中,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见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如口淡乏味、口腻、口甜等。
心与舌关系也非常密切,《灵枢·五阅五使》认为“舌者,心之官”,绝不应该忽视心神对五味感知的主导作用。舌对五味的刺激必须反映至心,心神正常,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故《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
机体觉
机体觉比较复杂,按其性质主要分为痛觉、温度觉、触觉等。因为它往往都是通过皮肤接受外界相应刺激而产生的,所以有时又称为“皮肤觉”或称“肤觉”。痛觉、触觉和温度觉是机体对相应刺激所进行的感知活动的基础和重要成分。《素问·皮部论》:“皮者有分部。”“凡十二经络者,皮之部也。”因而外界的相应刺激作用于皮部,通过“使道”而传导至心,心神便能产生相应的疼痛、触压,寒热等反应,这是在生理状态下的正常感觉活动。
病理情况下出现的疼痛,中医认为或因邪气阻塞经络,或因脉络拘急牵引或因经络空虚、营血枯涩等,但其病理变化的结果都是“气血不通”。因此可以认为,塞滞的气血便是痛证的致痛性刺激,此即《类经·疾病类》所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机体内的致痛性刺激——病所的“气血不通”这一病理变化,必然要刺激经脉血络而传导于心,于是心应而神动,此即《灵枢·周痹》所说“痛则神归之”之意。此外,心神对疼痛感知的主导作用,还表现在心神状态对机体耐痛性的影响上。一般来说,心神稳定者耐痛,心神易动者不耐痛。故唐朝王冰说:“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说明人的心理作用对疼痛的耐受性有重要影响。
麻木不仁,是指肌肤、肢体麻木,甚或全然不知痛痒的一类疾患。这是由于营血不运,肌肤失养,不能接受外在刺激,无法作用于心神而产生相应的感觉使痛、温、触觉等减弱,或完全丧失。另外,如果心神失常,则即使“皮肉如故”也会产生麻木不仁的病变,正如张介宾所说:“人之身体在外,五志在内,虽肌肉如故而神气失守,则外虽有形而中已无主,若彼此不相有也。”
因此,我们所说的“任物者谓之心”,实际上是指心神通过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以及身体等感官,与外界的客观事物进行接触,从而产生的一系列初级感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压力感、疼痛感和温度感等。这些感知构成了我们对世界最初步的认识。而当我们进一步深入认知这个过程时,就会发现它与更深层次的认知活动息息相关,所以有时在治疗心理疾病时,我们会同时治疗与之相应的器官和感官,帮助患者“内外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