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现22万吨“钍”矿,够14亿中国人用2万年!
内蒙古发现22万吨“钍”矿,够14亿中国人用2万年!
内蒙古发现22万吨“钍”矿,够14亿中国人使用2万年!
很多人一看这个消息,可能都会感到困惑。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说够14亿中国人用2万年呢?钍(Thorium)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最早由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在1815年发现。然而,由于发现时间过早,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种元素。
第一个研究并应用钍元素的国家是美国。1965年,美国建造了全球第一座“钍基熔盐堆”。然而,这座反应堆仅运营了4年就被关闭了。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技术尚未成熟;二是当时正处于美苏军备竞赛时期,美国更倾向于制造威力更大的核武器,而铀元素更适合制造核弹。
那么,钍元素适合用于哪些领域呢?主要应用于核电站和核动力装置。这是因为这两个领域更注重安全性。目前,大多数核电站都建在沿海地区,如日本福岛核电站、中国大亚湾核电站和法国科尔马核电站等,这是因为传统的“铀燃料”核电站需要大量水源进行冷却。
钍基熔盐堆具有以下优势:
安全性高:钍基熔盐堆使用熔化的氟化盐作为载热工质,在常温下为固态,随着温度升高变成液态,当温度达到1000℃及以上则变成气态。因此,反应堆的放射部分处于常压状态,即使容器被烧穿也不会爆炸。此外,反应堆底部有一个冻结塞,当堆芯温度超过预设值时,冻结塞会溶解,放射性熔盐流入应急储存罐,核反应自动停止,熔盐冷却变成固体,不会扩散或泄露,从而彻底杜绝核泄漏风险。
不依赖水源:钍基熔盐堆使用专门的液态冷却剂,对水的需求很小,因此不需要建在沿海地区,可以直接建在内陆的荒漠、戈壁滩等无人区。
核废料安全性高:钍基熔盐堆产生的核废料放射性较低,半衰期也较短,安全性更高。
综合来看,未来建设核电站可以不再局限于沿海大城市,而是可以直接布局在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如甘肃、宁夏、新疆等地。这样既能实现西电东送,保障能源安全,又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为什么22万吨“钍”矿能让14亿中国人用上2万年呢?关键在于其能量释放能力。一吨钍相当于350万吨煤炭。即将在甘肃武威开工建设的全球第一座“钍基熔盐堆”核电站,每年仅需消耗一吨钍矿,就相当于数十吨铀矿的发电量。
此外,钍基核电站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发电成本仅需每度电1毛钱。除了发电,钍基核电站还可以用于核动力装置,如核潜艇和核航母等。这将为中国突破核航母技术瓶颈提供重要支持。
考虑到AI算力、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中国已经开发了雅鲁藏布江水电站,但这些清洁能源仍难以满足未来需求。因此,中国需要更多安全、可靠且低成本的“钍基熔盐堆”核电站,以替代传统火电,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推动能源转型。
油不会被淘汰,但未来一定属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