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洋时期,兵匪互为一体,是导致河南兵变频发的重要原因
民国北洋时期,兵匪互为一体,是导致河南兵变频发的重要原因
民国北洋时期,河南兵变频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驻豫客军的困境和兵匪合一的现象。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驻豫客军的困境
民国北洋时期,河南作为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吸引了大量客军驻扎。然而,河南经济落后,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导致客军经常面临军饷不足的问题。
以胡景翼的陕军第一师为例,该部队驻扎在彰德期间,每月军饷为12万元,其中4万由河南拨给,8万由陕西分担。然而,河南方面经常拖欠军饷,有时只能给予五千或三千串铜元,导致陕军生活困苦,衣衫褴褛,面有菜色。士兵每月只能得到十两米和二百五十文钱,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客军远离故土,在豫省无人倚靠,其窘迫情形可见一斑。由于军饷缺乏,客军与地方矛盾日益激化,兵变抢掠事件屡有发生。例如,1920年4月,驻信阳的吴光新军队因军饷问题哗变,焚毁商户百余家,商民损失二十余万。
兵匪合一的现象
在北洋政府时期,军队之中成分复杂,兵匪本就是一体,“许多土匪就是溃散的军队,许多军队就是招抚的土匪”。河南全省土匪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活动范围之广,装备之精良都堪称全国之最,这为河南各派军阀提供了优良的兵源补充。
在战争时期,“敌对各方无不设法利用绿林土匪,以扩充自己的实力,置对方于死地”。在无战事的日子里,各派军阀也将难以制服的绿林加以收编,为己利用”。军阀招抚土匪既可以除去匪患这一社会危害,又可减免清剿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同时“收编土匪要比正式招募士兵核算,因为土匪拥有武器而且有作战经验”,可以迅速的扩充本部的军事实力,给外界形成兵强马壮的印象。
在赵倜组建的地方游击队之中“凡是招土匪一千以上,且在地面扰乱有声明(名)者,授以旅长,三百人以上者为营长,所以各县土匪蜂拥而起”。于是豫军之中,士兵皆为土匪流痞,军官皆是地方土豪劣绅,军队规模虽大,却无丝毫战斗力,只敢欺压百姓。
河南人民畏之恨之,称赵军为“官杆”,即“盖俗呼土匪一群为一杆,若辈由匪为兵,虽兵仍匪,故赐以官杆之嘉名也”。河南人民控诉道“宏威巡缉各营,原系招收土匪编练而成,素无民以养兵兵以卫民之知识,加以凶残如赵杰为之统率,尤无训练可言。故通匪抢掠为其职志,民之畏兵更甚于匪。有兵不如无兵”。
频发的兵变
1914年,河南第一师第二旅旅长王毓秀收抚之鲁山巨匪袁振邦,袁部被收抚之后匪势复炽,骄横不服从军令,多行不轨。王毓秀知情之后,突于1月7日将袁枪毙,袁旧部一片哗然,遂酝酿兵变,“是夜城中数处火起,枪声隆隆,劫商号十数家”,并将第二旅马一营营长及三营营长韩锡麒挟持而溃。
1922年底,河南巨匪老洋人被靳云鹗收编,将老洋人部编为河南游击第一支队,分驻豫东之鹿邑、拓城、宁陵、永城、夏邑等县,收抚之后,吴佩孚等并未按约解决该部的粮饷问题, 于是老洋人部便“白天为兵,晚上为匪”,重拾旧业以补充饷糈,屡有不稳情形。
吴佩孚为剪灭老洋人部于1923年10月初与江苏督军陈调元,山东督军郑士琦,安徽督军马连甲联合,四省联合会剿老洋人部。老洋人闻讯之后,遂起兵哗变,此次兵变是北洋时期河南规模最大的一次兵变,历时近三个月,转战豫、鄂、川、陕等地, 历经数省联合镇压才宣告结束。
1925年,国民军占据河南,经国民二军收编的杆匪唐存义兄弟等人被招抚之后,匪性难驯“又密派腹党,带枪潜回,烧杀如故”,国民三军收编的贾青云、张宗贵、董老五、孙殿英、王老五等股匪同样是“不服调遣,绑票淫掠”。随后不久,8月,贾青云,张宗贵,董老五等部兵变,12月,孙殿英于郏县兵变,王老五于叶县兵变。
总的来说,这些军队,“明为兵暗为匪,兵匪一身而二任”,兵匪合一既败坏了军队的纪律,也为军队的变乱提供了便利。故人民感叹道“汴省土匪之多,甲于全国。推其原因,缘屡次战争,时为招兵,时为解散,军队哗变,视为寻常,因此兵愈多而匪愈多,且有上半年为兵下半年为匪,并有专与土匪官兵二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