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斩五毒:道教信仰与端午节的文化交融
张天师斩五毒:道教信仰与端午节的文化交融
“张天师斩五毒”是端午节期间广为流传的道教传说,其渊源可追溯至四川青城山一带的“天师降魔”故事。这一传说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端午节的特殊认知,更在民间信仰、艺术创作等多个层面留下了深刻印记。
五月五日午,
天师骑艾虎。
蒲剑斩百邪,
鬼魅入虎口。
“张天师斩五毒”的故事与端午节的渊源来自四川青城山一带流传的“天师降魔”传说。青城山被山精霸占,每到五月毒虫猖獗,百姓深受其害。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天,张天师骑艾虎、带菖蒲宝剑下山降魔。青城魔君被降服后化为小毒虫。
此后,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菖蒲和艾草,辟邪降魔,消除灾害。
人们还编了“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的歌谣传唱至今。张天师御艾虎降福驱邪的形象也在民间和宫廷中广为流传。
端午节与五毒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等,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五月天气渐热,细菌繁殖,毒虫如蛇、蝎、蟾蜍、蜈蚣、壁虎(俗称五毒)活跃,因此古人将五月视为“恶月”,因此古人将五月视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
为了辟瘟祛邪,民间有悬挂艾草、菖蒲等物的习俗。
菖蒲叶形似剑,被视为能斩除万邪的“蒲剑”;艾草则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被用来驱除病毒和邪气;而石榴花和大蒜头则因其颜色鲜明和强烈的气味,被用作驱邪和防病的象征。
每到端午节,人们会在门口挂五毒图或让儿童佩戴五毒形象的饰物,以求平安。
“张天师骑艾虎”
传说张天师在五月五日骑艾虎出游,消灭五毒妖邪。
“张天师”
张天师,本名张道陵,是东汉末年道教天师道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天师”。
张道陵图
据传,张道陵在得到老子的真传后,开始传播道教教义,卓越的治病和驱邪能力令他声名远扬。
历代张天师继承了其超凡脱俗的神圣形象,成为道教的重要宗教领袖和民间信仰中的保护神。
“艾虎”
“虎”被认为是驱除毒邪、吞噬鬼怪的神兽。
随着“虎镇五毒”成为民间的固定范式,虎的形象演变成了压制疫病毒邪的符号。因此,艾虎常与张天师一起出现。
端午节悬挂张天师画像,旨在驱逐邪恶和疾病,保护家宅平安。
瓷上纹饰:“张天师斩五毒”
明清时期,随着皇室对道教的尊崇,和天师斩五毒类的绘画和版画在民间大量盛行, “张天师斩五毒”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景德镇的瓷器上。
瓷器上的“张天师斩五毒”中,张天师束紧发丝,头戴道冠,苍髯如戟,身着红色道袍,手持法器。
他举剑欲斩,动作停于空中,道袍在风中翻动,双目紧盯毒虫,口中似乎正念念有词。
且斋格古·张天师斩五毒杯 上的张天师形象
为了对瘟疫邪祟起到震慑作用,张天师的形象一般被塑造的横眉立目、凶悍可怖。
然而,嘉万时期五彩瓷上的张天师形象,均为面容清秀、神态悠然的青年男子。这也与嘉万时期人物绘画儒雅的审美趣味有一定关系。
明万历 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
这应是一件万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的供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图案寓“袪毒辟邪”之意。
这些瓷器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和文化的载体。
“驱瘟辟邪的美好祈愿”
古代的医疗技术水平不发达,出于对瘟疫的恐惧,人们往往把阻止瘟疫的希望寄托于神灵身上,求神祈灵,驱鬼逐邪。
明代万历青花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盘是明代宫廷的御用之物,以“张天师斩五毒”来寓意“袪毒辟邪”,祈求神灵庇佑,辟瘟祛邪,家国安康。
尽管五毒纹不是传统的吉祥图案,但在特定时令下,它寄托着人们对平安生活的祈愿。
通过五毒纹饰以毒攻毒驱邪,或借助仙师庇佑象征性地消灭五毒,都是艺术化的生活形式。
这些做法表达了人们祈求五毒消除、祛邪除祟、辟瘟消灾的愿望,体现了人类追求幸福健康的本能。
影响与传承
张天师斩五毒的图像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主题,更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象征着正义驱逐邪恶、健康战胜疾病的信念。
在古代,这些带有宗教色彩的图案不仅美化生活环境,也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继续借鉴这一主题,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现代创新的融合,显示了其跨时代的魅力和影响力。
且斋格古·张天师斩五毒杯
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我们不仅能观赏到高超的艺术技巧,还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人民如何通过艺术表达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哲学。
带着“张天师斩五毒”美好祈愿,祝大家:
悠悠粽草,人间芳华
❤️年年岁岁皆如愿,岁岁年年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