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双相情感障碍会遗传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双相情感障碍会遗传吗?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jd.com/pccontent/1565391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遗传率高达80%,且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本文将从遗传学、家庭环境和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全面解析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方法。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大概会觉得身体里住着“两个”自己——一个躁狂、一个抑郁。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本病15-19岁年轻人群高发,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自杀风险约为普通人群的100倍。患者首次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0年,近四成患者常被误诊为抑郁,长期抗抑郁治疗易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从而加重病情。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尤其是女性,会有这样的担心:“双相情感障碍会遗传吗?双相情感障碍会不会对我的下一代产生影响?”

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0%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障碍等更为突出,但其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属多基因遗传。

家系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0%。

实际上,双相情感障碍可分为以下2种类型:

①双相Ⅰ型障碍:以急性或慢性躁狂为主,抑郁发作次数为少。

②双相Ⅱ型障碍:反复的抑郁发作和轻躁狂发作,以抑郁发作为主。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中,主要列举了双相Ⅰ型障碍的详尽遗传数据:

  • 双相Ⅰ型障碍先证者(指家系中第一个被确诊的那个人)的一级亲属患双相Ⅰ型障碍的可能性较对照组高8-18倍。

  • 约半数双相Ⅰ型障碍患者,其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心境障碍,且常常是重性抑郁障碍。

  • 父母中假设一方患有双相Ⅰ型障碍,其任一子女患心境障碍的机率约为25%;假设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Ⅰ型障碍,其子女患心境障碍的机率达50%-75%。

  • 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双相Ⅰ型障碍的同病率达33%-90%,而双卵双生子约5%-25%。

儿童患双相情感障碍与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关爱,很少为对方提供帮助、支持和承诺,会导致儿童过于敏感,产生不安全感和恐惧感。

研究发现,在矛盾性高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容易发生矛盾冲突和互相攻击,从而使儿童处于紧张和焦虑情绪中。实际上,任何家庭都会存在危机。但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危机,这种危机的负面效应首先会从尚无独立处理生活能力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影响其自尊与自我和谐,导致精神疾病发生。

另外,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儿童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母亲过度苛责、过分干涉均会导致儿童情感落寞、心境低落,甚至诱发抑郁、焦虑情绪,易因此产生遗弃感、孤独感,并对其应对情感的方式造成严重影响;父母经常采取拒绝、否认和惩罚的态度,不给予应有的肯定和认同,使儿童缺乏成就感,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下降,做事易自责后悔,恐惧不安,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由此可见,极端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对儿童的性格特征及精神状态造成负面影响。鉴于此,积极正确、适度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塑造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具有关键意义。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应用

目前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由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互相影响发生。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以下几个方法,有助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建立良好心态,尽可能减少躁狂、抑郁的反复发作:

①全面认识自身疾病。

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和预后,纠正错误认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疾病,以便更好地配合相关治疗。

②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当不良情绪较为严重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

③减少外界不良刺激。

选择一项或多项合适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下棋、体操等,以放松心情、改善精神状态,减少外界刺激和干扰,消除紧张、烦躁和恐惧等,调节躁狂状态。

④与人沟通。

耐心地与家人、亲属、朋友交流,可从中获取重新投入社会的勇气。


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率虽高,但家庭环境、教养模式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看到孩子情绪有问题,家长或许会非常抓狂,但是情绪障碍在及时的心理干预以及关爱下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因此,应建立积极、正确、适度的家庭教养方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