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剧变下的王朝末路:小冰河期如何加速明朝灭亡
气候剧变下的王朝末路:小冰河期如何加速明朝灭亡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既有政治腐败、外敌入侵等人为因素,也与17世纪全球性的小冰河期带来的自然灾害密切相关。本文将从气候变迁的角度,探讨这一时期极端天气如何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明朝的崩溃。
自明朝中期以来,多位帝王昏庸无能,朝政日益混乱。一般而言,权力的失控会导致腐败的滋生,进而威胁王朝的根基。然而,“长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间跨度?历史上亦不乏长期腐败而国家依然稳固的先例。
明朝虽终结于崇祯年间,但其衰败的苗头可追溯到嘉靖年间,而真正的衰落则始于万历时期。嘉靖帝自1522年登基后,其胡作非为加速了明朝的腐败,但即便如此,明朝依然勉强维持了百余年的统治。若非遭遇明清交替这一历史巨变,明朝或许还能延续更长时间。那么,17世纪的明朝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这还需从嘉靖朝说起。
1550年时,明朝的军事开支仅占税收的约三成,但到了1590年后,这一比例急剧上升至九成以上,并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因此,在1628年,崇祯帝不得不大幅削减开支,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被撤销,李自成也因此失去了生计。
次年,全国范围内遭遇大旱灾,李自成起事的陕西地区亦未能幸免,一年无雨,村民甚至以树皮为食,最终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这为失业的李自成提供了一个起事的绝佳机会。气候的巨变,为李自成的征战之路拉开了序幕。而且,如果不是后来更大规模的旱灾,李自成或许早已被消灭。
李自成的农民军至少有两次濒临崩溃,但都因大规模的旱灾而得以逃脱。1633年底,李自成、张献忠的军队在山西被明军击败,逃至河南后又被围困于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眼看即将全军覆没,然而那年冬天异常寒冷,黄河水面结冰,李自成军队得以越过黄河脱险。
此后,1634年至1636年间,河南及周边省份又遭遇大面积干旱,农民生存艰难,纷纷投靠有粮者。这又为李自成提供了大规模招兵的机会,而粮食则多来自抢掠。
1636年,农民军已壮大至六十余万人,具备了推翻明朝的实力。然而,同年8月,农民军领袖高迎祥被明军击败。次年,张献忠亦兵败投降。1639年,李自成被明军夹击,退入陕西山中,身边仅剩17名骑兵。
眼看明末的流寇之乱即将平息,但1639年至1641年的旱灾更为严重,波及范围更广。这再次为李自成提供了机会。1640年,李自成重返河南招兵买马,从官府抢来大批钱粮,开仓救济百姓。百姓纷纷前来投靠,农民军增至百万人,各地民变不断,明朝岌岌可危。那年的旱灾持续了三年,不仅助李自成东山再起,还中断了明军的粮食供应。
1644年,农民军攻入北京,政府军无力抵抗,崇祯帝自尽,明朝灭亡。然而,明朝的灭亡并非仅因李自成,还有关外女真的崛起。不过,17世纪的小冰河时期是全球性的,为何东北的女真人未受太大影响而明朝却深受其害?
事实上,女真人受到的冲击更大。作为渔猎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更依赖自然环境,渔猎相比农业畜牧更不稳定。农耕文明尚且陷入人吃人的境地,女真人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抢劫成为解决资源匮乏的最佳途径,努尔哈赤、皇太极便是如此。
努尔哈赤在灾荒年建国,为鼓舞士气,在灾荒年发动战争,到关内抢掠汉人的财物以度饥荒。最初仅为经济掠夺,以防人心涣散。但从1618年起,后金与明朝的武装冲突全面爆发。此后数十年间,满洲八旗对明朝边境展开一系列掠夺,每次从关内抢走数十万牲畜和村民。
正是极端的气候引发了女真人强烈的抢劫动机。而在八旗骑兵的长期掠夺下,女真人不断壮大,加剧了明朝的衰落。此外,人口往往随资源流动,女真人从明朝掠夺资源的过程中,一些饱受天灾的蒙古贵族也选择投靠。人口的增加意味着需要更大规模的掠夺。
按理说,面对女真大军的侵犯,一个强大的帝国应派出军队全力反击。然而,女真军队却如入无人之境,在关内来去自如,甚至一度兵临北京城下。这正是因为明朝军队缺乏粮草,无法养出精锐骑兵出境。人都吃不饱,何况养马?
因此,明军以步兵为主,难以对以骑兵为主的八旗造成威胁。加之明末官兵欠薪严重,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第一线的官兵尚且如此,其他军队更可想而知。
17世纪,不仅大明帝国,其他地方也处于粮食减产、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学界称之为“17世纪普遍的危机”。当时全球可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战乱、饥荒与瘟疫中消失,而这一切的根源便是气候变迁。
17世纪的气候远比今日寒冷,尤其在17世纪中叶,太阳活动明显减弱,严寒引发了全球一系列动荡危机。1621年春天,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竟下了四十多天的雪,洞庭湖也随之冰封。1637年,四季如夏的海南岛也下了三天的雪。
学者推测,17世纪中叶的平均气温可能比今日低两度左右。或许有人认为两度微不足道,但切莫轻视这平均一两度的变化。以现代为例,2008年中国雪灾,中原20个省份遭受风雪侵袭,受灾人口超亿,损坏房屋200余万间,经济损失超1500亿人民币。如此严重的雪灾,那年的平均气温仅比往年低了0.3度而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未有哪个朝代像明朝末年那样冷酷无情。古代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定,气候一旦波动,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剧烈的气候变迁不仅导致严重的饥荒和战乱,还随之引发瘟疫。或许有人会问,气候变迁如何引发瘟疫?
17世纪中叶交通不便,明朝百姓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当地的微生物产生了适应性,自然不易生病。然而,旱灾、蝗灾肆虐后,人们不得不逃往其他地区,人口大量流动会打破各地微生物的平衡,成为传染病扩散的温床。
此外,粮食歉收时,人们不得不食用平常不会吃的东西,如野味,其中染病的动物更易被捕捉和食用。本就因饥饿而免疫力下降的人,再食用这些被病菌污染的动物,便极易被感染。说到底,奇怪的病皆因饥饿而起。因此,传染病伴随天灾出现并非偶然。
崇祯末年,山东、安徽等地除了饥荒肆虐,还有过半的民众死于瘟疫。而李自成的军队也是瘟疫的传播者,所过之处皆爆发严重瘟疫。据推测,当时的瘟疫正是鼠疫。明清之际,华北三省死于鼠疫的人数不低于500万。
一般来说,鼠疫的宿主如啮齿类动物及其寄生虫往往远离人类生活区域。然而,随着农民压力增大、粮食匮乏,一些人被挤压到新的环境中开荒,无意间便被传染,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鼠疫。
整个17世纪,剧烈的气候变迁不仅让明朝崩溃,同时代的西方国家亦饱受其苦。1635年至1660年间,法国发生了上百次起义;英格兰则陷入内战,国力大幅衰退;北欧国家更为惨重,1669年的饥荒导致芬兰全国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隔壁的日本亦未能幸免,1642年的宽永大饥荒引发了岛原之乱。
明清小冰期带来的不仅是寒冷,持续的旱灾、蝗灾与水灾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动荡。当然,明朝灭亡的原因众多,其灭亡乃大势所趋。但若非明清小冰期,流民或许不会如此众多,女真人也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抢劫动机,明朝或许还能再延续一段时间。